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作文频道 小学生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写人作文 叙事作文 写景作文 想象作文 话题作文 说明文 议论文 看图写话 日记 读后感 周记 节日作文

周记 节日作文 观后感 续写改写 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 优秀作文 人物专题作文 孝心作文 童话作文 诚信作文 描写作文 小考作文 半命题作文 运动会作文 创新作文 秋游作文

热点作文 春天作文 秋天作文 冬天作文 夏天作文 动物作文 植物作文 家乡作文 校园作文 自然风光作文 人文景观作文 亲情作文

友情作文 游记作文 启示作文 军训作文 环保作文 感恩作文 感动作文 和谐作文 创新作文 科幻作文 毕业作文 开学作文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作文网读后感《道德经诗译》读后感3800字(三)

《道德经诗译》读后感3800字(三)

[10-15 23:07:23]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读后感   阅读:90
《道德经诗译》读后感


据说,孔子和老子这两个中国古代圣人曾在一起交流思想,之后,孔子感慨地说,鱼能悠游于水中,鹰能翱翔于空中,既能潜游于水中,又能腾飞于高空的是龙。我所见到的老子,其学问、胸襟与智慧,犹如上天入地、无所不至、悠游自在的一条龙啊! 

龙,在当时是至尊至贵的象征。在孔子的眼里,老子的人格、思想无疑是无与伦比、至为珍贵的。《道德经》就是体载老子思想的光辉著作。它主要有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三个方面的内容。几千年来,它给中华民族的强盛及个人的发展所带来的益处,是无法估量的。 

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 

个人奋斗者依老子安身立命思想而行,则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穷时独善其身,而不失壮志,达进兼济天下,亦不误良机,脚踏实地,由平凡走向伟大,由黑暗走向光明。古往今来,《道德经》令无数人越过困弱的路途,走上成功的大道。 

修道者顺着老子修身养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道德经》所载的修道之法,多为老子自身的体验,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从确立目标,到调心、调气,排除干扰,正确把握各种功境,最后完成与道-------绝对真理相合,都无所不及。正因为如此,《道德经》被称为道家第一经,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修身养性内容不仅成为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整理和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可是,人们对《道德经》久违了。 

历史发展到今天,像老子当时所见到的情景:红尘滚滚,危机重重,厄难纷纷,生命欲望的无止境追求与物质资源的有限性构成尖锐的矛盾,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正在酿成灭顶之灾。世界嘈杂的声音讲述着祸福兴衰的故事,缤纷的色彩变幻着扑朔迷离的画面。成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怎样追求才算合理?怎样的计谋才是完善?怎样的努力才能?怎样的选择才是正确?------- 而这一切,从《道德经》里都可以得到启迪,得到答案。 

《道德经》就是在 一背景下走向国际,走进现代社会。 

《道德经》在当今早已被视为文化瑰宝。日本大型企业运用《道德经》思想来进行管理,美国前总统布什能详知《道德经》里的治国学问,悠然吟诵“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在国际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现代历史日益需要《道德经》,人类日益需要《道德经》。今天,张南君把《道德经诗译》献诸于世,应当是一大幸事。 


老子和他的《道德经》的中国蒙尘久矣。 

在人类文明史上,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老子都曾怀着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以崇高的品格、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身心障碍,终于认识到宇宙万物与人生的生命无能运动、发展规律,找到一条脱离痛苦与黑暗,走向幸福与光明的大道。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社会背景不同,两位圣哲在当时与后世的境遇相去甚远。处于重精神文化的古印度,释迦牟尼是高徒十名,罗汉五百,弟子三千,从者如潮,王公礼拜,万众供奉,语必众闻,言必成经。 

处于官本位文化氛围老子,却门庭冷落,孤身独行,“天下莫我知,莫我行”,尽管他为人们铺设一条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立身处世、安邦治国的大道,却不被时代所认识、理解、接受,个人的生活成为悲剧,也成为那个历史的悲剧。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令尹请他著《道德经》,庄子、孔子提到过他,韩非子为《道德经》作注,庄子在著作中中崇拜他,孔子的孙子孔思又积极学习他的思想,就再也找不出其他社会影响的痕迹。 

    老子的思想的伟大与正确,使他在以后的时代里,从帝王将相到在野隐士阶层,都得到了理解和认可,被公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上法宝,认真研究和运用。其中,晋朝的王弼对《道德经》版本的完善及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主持参与对《道德经》的研究与弘扬,贡献最大,可谓深得老子思想的精髓,保存了《道德经》的本初风格。面在此前后其他在野之人所著之注疏,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也有所贡献,他们强调指出老子的思想是修身养性之道,这样就实际上形成了在朝的治国之道与在野的修道之道的争执。 

进入现代,由于对历史文化的淡泊面对哲学问题看得太紧,又有学者执著于老子哲学思想之争。这此论大有隔靴搔痒之嫌,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并不重视哲学,只有一定哲学方法隐含其中,哲学不是“先天地生”的学问,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副产物。和老子差不多同时代的释迦牟尼,首先都不是哲学家而是洞悉宇宙万物、认识自然真理的圣贤。如果从哲学角度去解读他们,就本末倒置了。此外,修道是一种身心实践活动,古人既是修道所悟,我们如果不严格按人家的方法按人家的方法去“悟”,实际上就没有什么发言权。 

到了当代,随着学术研究成果的积淀、道学文化的复苏,对《道德经》的研究又有新的发展,哲学问题被淡忘,但朝、野两派的争执越来越大。代表传统在朝思想的,首推陈鼓应和任继愈二公。尤其是陈鼓应先生的关于老子思想的解注与评价方面最为丰富,大体上颇能服人。但无论从任何角度上看,各家都未能对修道内容有完全正确的解释。在野的隐士派虽然对这些内容的解释也颇能服人,但一般都把与修道无关的思想方法论、立身处世、安邦治国的内容硬说成是修道内容,让人更觉离谱。 

从整个历史看,《道德经》是当时的杂记体著作,内部虽有修身养性、辩证法、立身处世、安邦治国等方面的内容,但却是以时间前后顺序记录下来的,没按逻辑关系排布,故在整体上很难予以正确把握,它需要进行逻辑关系整理,各部内容应各归其位。但在整个春秋至秦汉时期,人们没有习惯去这样做。此后《道德经》受到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帝王的推崇,世人即使想得到,也不敢做。错过这些机会以后,即使是智慧超群的后学,也没法做。 


正如张南君所看到的一样,由于《道德经》未按逻辑关系排列,所以读起来就像走迷宫似的,整体上难以把握,字句上也就难免歧义丛生。有些重要字词,如在当时文化背景下常用其本义,其引申义也人人心领神会的“玄牝”等词,以及不大常用的合用短语“谷神”等等,自古以来就没有一次予以正确的注解,从而给好事之徒谬谈“玄学”有可乘之机。 

《道德经》又是那个时代的自由诗。从而蕴藉着“文约义丰”的独有文化特色。而在朝派僵硬的注释确实令人感到只做一半的工作,在野派也有尝试用诗来翻译。但那那些七言诗翻译出来更加僵硬,又让人感到还不如散文式的直译好。这样,《道德经》的诗译工作也成了一大历史遗留问题。 

正是在在在朝派在研究前行无路之际,在野派显得空前活跃,由于根本问题(逻辑关系)未予解决,在野派在修身养性方面确实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正确论据,但他们在其他方面都重蹈覆辙,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1] [2]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读后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