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高考历史答题丢分原因及详解
[10-15 23:16:08]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阅读:9500次www.xiaozhibei.com【摘要】最新一年高考将至,www.xiaozhibei.com应广大考生需求特体整理了“高考历史答题丢分原因及详解”,希望考上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更多知识。在此预祝考生取得理想的成绩。
【例3】(最新一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札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该题中,第(1)小题第一问明显是内涵式问题,从材料一中的“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到“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可以看出变化是从分散(或分裂)走向整合(或融合、融汇、统一);也可以直接摘抄上面引号内的关键词而得分。第二问明显是外延式问题,从历史原因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原、长江流域的民族融合;从政治原因上看,秦汉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从直接原因上看,秦汉统治者采取了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两汉的“汉承秦制”,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统一。第(2)小题也明显是外延式问题,材料二中的“宴饮音乐”反映出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风俗等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动植物、食物传人中原,反映了长期的民族交往提高了内地的汉族生产、生活水平;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反映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生产、文化的内容。第(3)小题是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少数民族自身的落后,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要巩固统治,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接受“汉法”;从材料二中的“迁都永安”看,是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从材料中的“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来看,是接受了辽、金长治久安的统治经验。其内容从“行汉法”看,是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从“浸忘旧风”和“皆习汉风”看,是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第(4)小题也是外延式问题,要联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还要继续努力创造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文明去分析和说明。
【对策】针对历史材料解析题,在回答内涵式问题时,常常要提炼、归纳、概括材料,这就需要把材料中的内容按其段落或句子,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把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提炼成自己所要回答的关键词、关键句。提炼的关键是要把一些文言材料,或者分布在不同段落和不同句子中同一属性的内容整合起来,得出结论。其提炼要反映材料的共同属性,是对材料本质的归纳,而不是对其现象的简单反馈。提炼、概括、归纳、划分材料,要特别注意句号、分号和省略号,因为这些标点符号一般都是材料层次划分的标志。在回答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时,要充分利用材料,同时又要充分联系教材上的内容,特别是要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对应点,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回答外延式问题时,要注意角度的提炼,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根据题目的求答项和分值确定答题的角度。从属性来看,“原因”类型题的角度通常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部、外部,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等。“影响”类型题的角度则通常是直接的、间接的,当前的、深远的,国际的、国内的等。历史事件涉及多个主体时,还要结合多个主体的兴衰逐一分析说明。
4.解题技能欠缺。这表现为迁移知识的能力差,不会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解题中;分析问题以偏概全,分析问题的角度单一、视野狭窄,不会挖掘新角度;审题出现偏差,答非所问;不会构建答题模型,应变能力弱等。如:
【例4】(最新一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7题)
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
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断: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地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3)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