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计划总结个人心得体会如何做人——《论语》读后感

如何做人——《论语》读后感

[10-15 23:18:35]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个人心得体会   阅读:9232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论语》。我们知道,《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较大。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比较好地说明我前面所说的“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问题。 
    我觉得把握好了上面这个原则,我们可能解决对好多章节理解上的问题。我们就再多看几个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 
    上面这段话中的“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很多书(例如我为写这篇文章参看的《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P4)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说法难以令人接受,至少我是如此。而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则将它译为(大意):没有朋友会在每个方面都不如自己。我想,大家应该能够凭感觉判断哪一种译法更正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前一种译法呢?显然是因为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导致。 
    首先,《论语》中孔子多处强调,人是不能没有过错的,只要能改就好。“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第三)。本段“无友不如己者”的下句也是“过则勿惮改”;其次,《论语》中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七)可见孔子是主张相互学习,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来完善自己的。把握住了这个大的思想,自然不会理解错。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论语》?为政第二) 
    对于这一段话的理解,则是有好多种不同的版本。 
    对“攻”字,一说,攻击;另一说,攻读。 
    对“异端”,一说,异端邪说,或不同于儒道的学说,也有将其具体化的;另一说,指极端(见南怀谨《论语别裁》)。 
    对“己”一说,停止;另一说,同“矣”。 
    将上面的三个词的各种解释组合一下,再去掉不合理的,我们就可以得到: 
    攻击不同的学说,那 www.xiaozhibei.com

就有害了啊。 
    攻击异端邪说,祸害就停止了啊。 
    攻读不同的学说,那就有害了啊。 
    做事走向极端,那就有害了啊。 
    我只是闲时翻翻论语,就看到过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专门研究《论语》的人想必还可以举出更多。我对文言不是很了解,因此不敢对上述说法作什么训诂学上的评价。我只是想谈一谈我从整体观点出发对这些解释的看法。 
    在论语中,提到孔子“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第一),“子温而厉(温和而威严),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第七)。若从这点上看,上述的第二和第三种说法都是不符合整体的。 
    孔子谓季氏:“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第三) 
    同样,在这一则中,把“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理解为“这样的事都可容忍,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好像孔子气愤得在挥舞着拳头说话,是有悖于孔子整体上“温、良、恭、俭、让”的作风的。所以我更赞同南怀谨先生的讲法(大意):这样的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是他不忍心做的? 
    写到这里,想起一件事情。上个学期到图书馆看到过一本书,叫《论语正裁——再与南怀谨先生商榷》,作者董子竹。虽然标题叫“商榷”,但书中却火药味十足。我只看了一章就没有再看。因为我觉得写文章连“温”都做不到的人谈论语可能不大合适。 
    下面继续再看一则: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 
    这又是一句充满争议的话。和上面一样,我还是先罗列一下既有的几种看法: 
    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是,这是孔子在政治上的愚民政策:老百姓,只要让他去做,而不能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也是五?四时后达到孔家店的一大罪状。 
    当然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将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将“由”释为“任凭”,“知”释为“使之知”。即:老百姓各个知识都高了,就给他们政治自由;老百姓还没有到达水准,就教育他,先使他知。 
    也有人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将“由”释为“任凭”,“知”释为“使知之”。即:老百姓各个知识都高了,就给他们政治自由;老百姓还没有达到水准,就教育他,先使他知。 
    也有人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大意同上。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里说孔子是愚民政策是不太妥当的。还是从整体上分析看。《论语》中的孔子,首先是以一个教育家的身份出现的。“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第七)。应该说,孔子是第一个将教育平民化的人。既然孔子是这样的一个教育家,他又怎么会主张“愚民”呢?但是,上述二、三种解释也似有不当之处。我随便查了一下,“由”字在《论语》中出现,除了作为人名外,好像只有两个意思:1、经由,通过;2、遵从;遵照。由作为“听任”讲可能是后起之义。 
    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个人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