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论语学习体会
[10-15 23:09:35]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个人心得体会 阅读:9255次《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收集着孔子的言论和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大到治国,小到齐家,外至为人处世,内至修身养性,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指点。我们在字里行间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论语》告诉我们,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虽然“因材施教”一词最早是由朱熹提出来的,但孔子却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并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施教,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而是使之“成人”、怎样“做人”。也正是如此,孔子的弟子各行各业都有,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为什么要“因材施教”,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只有根据这些不同资质、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孔子在授课时,很少采取说教的形式,而是实施启发式教育,他总是把朴素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讲授小故事来体现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孔子将启发式教学归纳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8个字。具体来说,“愤”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从而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对我们现在开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孔子关于教育论述,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叫“有教无类”。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只要人愿意进步,我们就应该接受它,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愿意求教,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这充分体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诲人不倦”的博大胸怀。
孔子最热心的事业是教育。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于教育他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即表现出教育应当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告诉大家从老师这一方面说,要注重启发;从学生这一方面说,要勤于思索,善于举一反三。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不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注重他们的品德修养,教他们如何做人。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过去有“污点”的人,孔子也并未歧视他而将别人拒之门外。而是“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也表现出了一个教育家的博大胸怀。
孔子最强烈的爱好是学习。《论语》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论语》中有大量的文字来描述孔子对学习的执着追求,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为了学习,他可以“三月不知肉味”,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在学习上,他充分展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朝闻道夕死可矣”,着实令人钦佩。孔子归纳了求知的三个阶段、三种境界,即“知之”、“好之”、“乐之”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他本人更是终生乐于学习,体验着求知的快乐幸福。孔子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一定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他说“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还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学思结合、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兴一反三、博学切问、知行合一等等。这些学习方法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生辉,可谓至理名言。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长达五十七年的勤奋学习使他仁德兼备,学识渊博,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学好,才能教好,我们要像孔子一样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发扬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教育好学生。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个人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暑期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 › 论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