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七年级上册复习题
[10-15 23:26:27]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初一历史试卷 阅读:9964次2、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秦孝公为何重用商鞅进行变法?(①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都看不起秦国,连会盟都很少让它参加;②魏军渡过黄河占领秦国大片土地,秦国无力还击;③秦孝公即位后,深感落后就要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于是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商鞅又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才,所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的时间:(前356年)。 商鞅变法的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②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此条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奖励军功。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高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⑤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相互监督。
商鞅变法的作用(或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第三学习主题:第9课 秦朝的统一
1、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灭六国,统一全国)。秦统一全国的背景:①战国末年,秦国实力已远远超过东方六国;②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③秦王嬴政执掌大权以后,制定了克敌制胜的策略。
2、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秦灭六国的时间:前230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前221)年,统一后的都城在(咸阳),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①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采纳的是李斯的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这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4、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秦统一后的货币是(秦半两钱),秦统一货币后有利于货币的流通和管理,也方便统治阶级赋税的征收和贸易的往来。 秦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后来,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字体也逐渐流行起来。 秦朝的残暴表现:焚书坑儒,繁重的赋税、兵役、徭役,严酷的刑罚等。
从总体上简要简要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其封建统治。所以我认为就其皇帝一生,功过很明晰,但功大于过。)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1、秦的暴政表现在("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这也是采纳李斯的建议造成的;繁重的赋税、兵役、徭役,严酷的刑罚等)。 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2、秦末农民起义:时间是(前209)年, 地点是(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 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建立政权的地点是(陈), 称王的是(陈胜), 政权名称是(张楚), 结果是(吴广被部下杀死,陈胜被车夫害死,起义失败)。 历史意义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首次提出了"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解放口号。)
3、陈胜、吴广牺牲后,起义仍在继续。(项羽)、(刘邦)的队伍强大起来,后来(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著名成语是(破釜沉舟),(前207)年,秦朝灭亡。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都城在(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前202年-9年),(东汉)都城在(洛阳)(25年-220年)。过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在位(53)年,即(前140年-前87年)。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由是(董仲舒认为,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如果允许各家演说同时存在,必然要搅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在都城长安兴办太学,让博士主持教学,招收"弟子员"。这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各候王的势力,最后也达到了目的。 汉武帝在经济上(整理财政),他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这些措施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汉武帝在军事上开疆拓土,设置("河西四郡"),管辖从今(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辽阔地区。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包括海南岛)的管辖。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 西汉时的"西南夷"指的是今四川南部和西部、贵州、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1、汉朝时,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匈奴贵州残酷地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人民。匈奴骑兵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当时,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日子过得不错,不愿再和远在东方的匈奴作战。)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38年,前126年回到长安); 长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19年,前115年回到长安)。
3、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张骞通西域,勾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我们应学习他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为了祖国利益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们应学习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4、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原因:(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前60年) 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 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B西域和内地人员商旅往来增多;C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活动加强。) 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一历史试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