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10-15 23:16:08]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初二生物教案 阅读:9509次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教后反思】
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26.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设计依据与构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近两年的生物课学习,特别是现行初中生物教材始终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对本节课的教学已经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感性认识。本节课的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再现,引导出新的学习内容,揭示知识之间内在的客观规律,使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带来的乐趣;通过对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类型。
2、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为维持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2、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几种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挂图、自制的生态瓶等。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出: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种类。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直点主题,既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通过视频材料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欣赏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说出: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2)利用课件,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并总结出各种生态系统的共同特点:
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每种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的,实例: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生:对比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比较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结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设计思想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视频教材能够再现各种生态系统的自然状况,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印象。
2、生态平衡: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瞬间造成的破坏、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的破坏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出生态平衡的内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分析一个处在正常状态下的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和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注意:种类和数量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设计思想创设新奇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构成了生物圈:
利用课件播放电影科幻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 末日浩劫》(又名:明天过后)中,全球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场面(地震、雪灾、海啸、冰雹和龙卷风等自然现象)。引出地球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圈
自学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位置和概念。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为不出现末日浩劫中的场面,提高自觉保护环境意识。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播放当前我国各地的自然、经济的专题片,把学生分成分城市、农村、山区、海滨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当前城市、农村、山区、海滨的经济发展特点及环境状况:
(根据自己对不同地区资料的掌握情况,自由分组)
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对所在小组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交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在汇报交流总结时,教师提出: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所从事的产业是农业,那么,我国以前靠天吃饭的农业状态和现在的农业状况有什么不同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
1、农田生态系统(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欣赏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比较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生系统和一片农田生态系统。
分析:对比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生系统和一片农田生态系统什么差别。
得出结论:(1)经过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其生态平衡需要人类的维护。
(2)人类需要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利的生态系统。
设计思想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求知。课件中使用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体现了资源的共享是时代的要求,学习的根本在于拥有共同的资源。
2、阅读材料:教材P100,了解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设计思想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学会分析、运用材料,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3、方案一:出示老师制作的生态瓶。
讨论:瓶内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还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如何维持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方案二:根据实验小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瓶。
1、根据问题,作出假设,讨论和提出制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的方案。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初二生物教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