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一学习辅导高一历史辅导资料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红军的长征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红军的长征教案

[10-15 23:26:27]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高一历史教案   阅读:9455

【摘要】鉴于大家对www.xiaozhibei.com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红军的长征教案”,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红军的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表现和实质;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左”倾错误的表现;遵义会议;长征原因、主要过程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不抵抗政策”、第五次和第四次反“围剿”以及遵义会议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看书,看材料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从长征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从国民党史书、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关于长征的描述及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时的一段讲话中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等。

2.通过课堂阅读、陈述、比较、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3.充分利用教材、课件中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解题技巧。

4.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尽可能提高情景教学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辨证唯物史观的养成:通过“长征”背景、过程及意义教学,让学生明白三个哲学原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革命事业可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只有调整好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人们才能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只有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促进事物的转化,达到想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2.情感熏陶: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通过对红军长征史实的回顾和“长征精神”的讨论,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不拍牺牲、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进行新的长征”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对遵义会议史实的学习,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三)教学难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左”倾错误。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五)板书设计

一、长征的背景

1、敌:(理论上)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军事上)发动第四、第五次围剿

2、我:(理论上)王明“左”倾错误的指导

(军事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二、长征的经过

1、开始——1934.10、江西瑞金

2、转折——1935.1、遵义会议

3、长跑——(之一)渡赤水、渡金沙江

(之二)渡大渡河、夺泸定桥

(之三)翻雪山、过草地

4、终点——1935.10、陕北吴起镇

1936.10、甘肃会宁

三、长征的意义

1、军事上:粉碎围剿,转危为安;

2、组织上:战胜分裂,保存力量;

3、思想上:宣传主张,播下火种。

(六)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七律·长征》片段,让学生进入历史情景体验,教师开门见山,引出主题,导入新课。

B.讲授新课

一.长征的背景

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两个子目,然后提出问题,层层深入,从敌、我双方的指导思想和军事较量角度对比分析,互相映照,使理性知识条理化、感性化,有助于增强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敌:(理论上)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敌方即蒋介石当时提出一种什么政策?(学生齐答后,屏幕上出现字幕: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提问)蒋介石为什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学生回答后指出)是因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不抵抗政策太不得人心。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7页的竖排史料,提问)这里的“外寇”、“内匪”各指什么?(学生齐答后指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蒋介石认为日本侵略者“不足虑”,而把共产党和红军视为“心腹之患”。

(提问)蒋介石的这个政策,其实质是什么?与不抵抗政策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指出)此政策是以“先安内”为借口,继续推行对日投降、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所以“攘外”是假,“安内”是真,它同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实质一致,都是对外妥协退让、对内镇压革命的卖国的反动政策,但比不抵抗政策更具欺骗性。(字幕:对日本妥协,“围剿”红军)

(提问)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军事上的突出表现是什么?(两次围剿)(字幕显示)(军事上)发动第四、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我:(军事上)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从红军这方面来讲,两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学生齐答)(字幕: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为什么第四次反“围剿”能够取得胜利,而第五次“围剿”却失败了呢?

这两次反“围剿”期间,中共中央都是“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7至18页正文及小字,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王明‘左’倾错误”这一历史概念——主要表现为军事上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组织上搞宗派主义、理论上照搬苏联城市暴动经验。)由于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指挥红军粉碎了第四次“围剿”。而第五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已经全面推行,红军的指挥权完全掌握在“左”倾领导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手中,他们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犯了战略性错误。所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王明、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倾错误。(字幕显示)(理论上)王明“左”倾错误的推行

毛泽东曾多次提出过正确主张,但均被博古等人拒绝。(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19页第四段)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却没能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被迫开始了坚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长征的经过

1.开始——1934.10、江西瑞金

播放录象片段,提示学生注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1934年10月、出发地点——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和初期失利——长征开始时,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尽管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使红军由八万余人剧减到三万多人(字幕依次显示)。红军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继续按博古、李德的指挥往湘西去,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提问)在这危难关头,毛泽东提出了什么建议?(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中央大多数领导人肯定毛择东的意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并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1] [2] [3]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历史教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