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高三稳派语文模拟试题练习
[10-15 23:19:38]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9353次12、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现实感、苍凉感、真实感。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C、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D、作者在解毒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13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思路,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不超过100字,6分)。(1)具体含义:
(2)象征含义:
14、第五段中说:“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试简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www.xiaozhibei.com本文导航
1、首页2、语言文字运用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有一次,佛印清蒸一盘五柳鱼。则好苏东坡进来。佛印见了,就随手把鱼放进身旁的磬里。苏东坡装作不知情,故意“唉”地叹了一口气。佛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早上我想写一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却一直想不出,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是计,答道:“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连呼“高才,高才,原来是 ,快拿出来吃吧。”
请在横线上将苏东坡的话补充完整,并结合汉字语音有关知识,解说苏东坡为什么能让佛印乖乖地把鱼拿出来。(3分)
16.阅读下列二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张世豪)本月23日,来自四川的一对可爱的熊猫“团团”和“圆圆”正式落户台湾地区,受到台湾的热烈欢迎,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最新标志,如今熊猫已经成为“友好使者”。同时,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阵的熊猫热。近日,上海电视台《头脑风暴》主持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建议:现在可以认真考虑以熊猫为当代中国标志。此言一出引起热烈争议。
材料二 晨报讯(记者宋杰 通讯员缪迅)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从古到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同。然而,“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考虑到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吴友富建议,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在顾及历史因素的同时,考虑当代的时代特色,考虑到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与特征。此外,还要有所考虑到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吴友富指出,西方世界对东方佛教和儒家文化是心存偏见的。而其实中国的儒释道三家,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倡导的是以民为本,天人合一,充分体现出了人性。因此,在重塑和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时,应该非常重视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塑出能够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
就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实现途径,吴友富表示,要通过大力宣传、挖掘和阐释类似“龙凤呈祥”、《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中国历史上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来形象化地表达出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追求美好、祥和的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
据悉,这个课题如果完成,所塑造的中国国家新的形象标志,很有可能将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
参考答案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1分)
甲组(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2)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5)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乙组 《离骚》中表现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是:(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是:(2)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是:(4)伏清白以死直兮,(5)固前圣之所厚。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
(二)2、B(致:辅佐);3.D(无比喻论证);4、翻译见译文。
参考译文: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如果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唐尧、虞舜还稍差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不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拒绝忠言的君主呢?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睢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 上一篇:2016高三语文试题练习
- › 高三稳派语文模拟试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