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中语文知识大全文言文赏析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与”“则”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与”“则”

[10-15 23:19:38]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文言文赏析   阅读:9332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www.xiaozhibei.com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与”“则””,希望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与”“则”

十五.【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 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侍坐章》)

②朝过夕 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改过迅速,君子称赞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五)【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怎比得上奋起抗敌拯救我们的谢庄呢?

②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了这个孩子,不如卖了他;与其卖了他,两个人分钱,不如我一个人独得。

www.xiaozhibei.com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③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反而”;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④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与”“则””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学习愉快!

相关推荐: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文言文赏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