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答案和解释
[10-15 23:08:43]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初三化学试卷 阅读:9428次故选AC.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21.(2012•滨州)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生活用品中,其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A.塑料保鲜薄 B.橡胶手套 C.棉布围裙
(2)我们常用的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乳化 的功能.
(3)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如缺 铁元素 会引起贫血.
(4)多吃水果、蔬菜可补充人体需要的少量 维生素 ,此类物质可调节体内各种化学反应.新课标 第一 网
(5)媒体曾报道过面条可燃,有市民误以为是面条中加入了不安全的添加剂所致,但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面粉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淀粉就是可燃物.当它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时就能够燃烧,而且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爆炸,最新一年2月某大型面粉厂灌装车间发生面粉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为 BC .
A.密封门窗,隔绝氧气 B.严禁吸烟,杜绝火源
C.轻拿轻放,减少粉尘扬起 D.提高淀粉的着火点.
考点: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专题: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塑料和橡胶属于合成材料,棉布是由棉花制成的,棉花是天然纤维;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元素;
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条件.
解答: 解:(1)A、塑料是合成纤维,故A错误;
B、橡胶属于合成材料,故B错误;
C、棉花属于天然纤维,故C正确;
故填:C;
(2)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用于清洗油污,故填:乳化;
(3)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元素,缺铁易造成贫血,故填:铁元素;
(4)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吃水果、蔬菜可补充人体需要的少量维生素,故填:维生素;
(5)当面粉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时,面粉就会燃烧,
A.密封门窗,隔绝氧气不是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B.严禁吸烟,杜绝火源能使温度达不到面粉的着火点,可以采取此项措施,
C.轻拿轻放,减少粉尘扬起,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使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D.通常情况下,面粉的着火点不变,故D错误;
故填: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B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2.(2012•滨州)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时,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 > b(填“>”“<”“=”);
(2)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 降温结晶 法提纯a;
(3)在 20 ℃时a、b的溶解度相等,此温度下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为 16.67%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某一温度时物质溶解度的比较方法考虑;(2)根据固体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考虑;(3)根据曲线中交点的含义和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考虑.
解答: 解:(1)从t℃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t℃时它们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a>b;
(2)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用降温结晶;
(3)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20℃a、b的溶解度相等;此温度下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为 ×100%=16.67%.
故答案为:(1)>;(2)降温结晶;(3)20;16.67%.
点评: 解答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对此温度下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计算,要知道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3.(2012•滨州)实验室需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7.5g .
(2)某同学按下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AB (填字母序号);B中仪器的名称为 量筒 ;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加速固体溶解 .
(3)若上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g,游码为2.5g,则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为 2.5g .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根据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考虑;根据玻璃棒的用法考虑作用;(3)根据药品与砝码位置颠倒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解答: 解:(1)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5%=7.5g;
(2)天平称量药品时要左物右码,该实验把药品与砝码位置颠倒;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属于仰视读数,所以错误;B中仪器是量筒;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食盐溶解;
(3)左物右码: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为5g﹣2.5g=2.5g.
故答案为:(1)7.5g;(2)AB;量筒;搅拌加速固体溶解;(3)2.5g.
点评: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错误操作对药品实际质量的计算,要严格按照公式:左物右码: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24.(2012•滨州)某化学实验小组欲探究盐酸、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取8支试管分别用A﹣H编号后,做如下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出现的试管是 BD ,有沉淀生成的试管是 GH .
(2)写出实验中无明显现象产生的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Ca(OH)2+2HCl═CaCl2+2H2O .
(3)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当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NaOH溶液 后,溶液变为蓝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 紫色石蕊溶液 .
(4)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冒出,则该滤液中的溶质是 NaOH和Na2CO3 .
考点: 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 (1)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盐、水、二氧化碳;根据反应后产物中有沉淀生成的实验考虑;(2)无明显现象是指没有沉淀生成,没有气体放出,没有颜色变化的反应;(3)由红色变为蓝色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和碱呈现的不同现象;(4)反应后有白色沉淀产生,滤液中必须含有碳酸根离子.
解答: 解:(1)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所以有气泡出现的试管是BD;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有沉淀生成的试管是GH;
(2)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氧化钙和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钙和水,用观察法配平,反应过程中无明显现象;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三化学试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