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实践的几点体会
[10-15 23:23:37]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课改探究 阅读:9853次在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实施以来的这段时间里,我根据自己对课改的认识和理解,进行了一点尝试。以下是我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www.xiaozhibei.com 法如何扬弃,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要去尝试。我将在课改中努力探索,多层次、全方位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去适应教材,适应学生,适应课改,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首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其次是技能、能力目标,最后才是知识目标。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的做法,而将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转变为对历史的体验和感受。过去那种过分强调对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学习过程,不注重学生的感受的教学方法在课改中的确不再适用了。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努力将情感目标放在首位,尽力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然后再反思。
例如,我在安排学习《我有一个家》时,安排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片段欣赏,让全体同学闭目思考三分钟:父母对你的关爱有哪些让你感动和难忘的?一时间,举起的手象小森林,每个同学都想向大家说说父母的爱。整个课堂一时间让人感觉充满了温馨与感动。由于时间短暂,一些未能发言的同学颇感遗憾和沮丧。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表扬了他们的懂事和明理,又顺势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父母给予了我们伟大的爱,我们该怎样来回报呢?我要求大家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并在自备档案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不少同学的档案本上写着给父母的一封信,言辞间充满感激之情,还有不少同学则记录了自己当家一天所做的事情以及感受,还有的同学写下了自己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是努力学习,刻苦成才,让父母放心。
其次,新课程的实施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参与到互动互惠的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教师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尊重和信任,他们就会带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在上第一课《人的由来》时,课前让学生查找了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这些资料的汇集,不但让全班同学大开眼界,也让作为老师的我感到汗颜,我表扬了认真查找资料的同学,同时也感谢他们让我也增长了知识。学生们感到很兴奋,他们觉得能得到老师的感谢比表扬更让他们高兴,他们的兴趣越来越浓。以后查资料、动手画图、设计等等,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不必强制,他们乐意去做这些动手动脑的事,师生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这让我感到:我们的学生是聪明能干的,只是他们的潜能一直没被调动和挖掘出来,我们一直不信任学生而已。学生们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在他们的自备档案上,有不少同学这样写:“老师,我喜欢上你的课,在你的课上,我觉得自己是主人,我有一种轻松感,我们学得很开心······”“我喜欢上《历史与社会》课,要是每天都有,那该多好!”正因为在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才表现了学习的主动与热情,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第三,在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爱学习,肯动脑,愿意参与,思考、讨论、分析。他们的讨论、辩论都带着强烈的情绪,这是情感体验所必需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即课堂纪律问题。学生们兴奋、激动;喜悦、愤怒;遗憾、沮丧,在课堂里都会变成不同程度的吵闹和喧嚣。此时,教师就应承担起组织者的角色,运用教学机智、适时调控课堂秩序,这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我认为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许的喧闹也有其必要性。新课程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教师作为组织者,同时必须保持自己的有效声音。因此,我在课堂纪律出现喧闹时,只要不过分,一般不阻止,对个别特别大声的学生,只要打出我事先与同学们约定的手势,他们便会迅速从高调转为低调甚至肃静。在驾御课堂纪律上我没有感到困难,是因为我给予了学生尊重与信赖,他们也回报了我同样的尊重和信任。这个驾御的“度”就掌握在老师手中,它依附于平等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之上。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才刚刚起步,我在尝试中体验了全新的感受,但更多的却是压力。例如,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充电,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创新,而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课改探究
相关文章
- 上一篇:走近孙双金
- ›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实践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