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10-15 23:19:20]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初一语文试卷 阅读:9600次23.从文中,你能看出小姑娘有哪些品质?请你谈出两点,并从文中找出依据。(4分)
六、作文(50分) 题目: 要求:1.字迹工整,文面整洁。 2.不少于500字。 第二卷(50分) 七、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在我的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受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所有受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C.所有河流不再受污染而清波荡漾。 D.所有清波荡漾的河流不再受污染。
八、观察下图,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人 → 从 → 众 ↓利用↓利用↓利用 森 → 林 → 木 九、文字转换题:请仿照例子,将第一个词经过三次转换,转换到第二个词。(2分) (例:经济——人口 经济——经商——商人——人口) 树叶——军队 十、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4.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2分)
25.在文中空格处补写上漏掉的句子。(4分)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8.写出从这两段文字中出来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2分) 2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1段主要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 B.桃花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花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C.“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30.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分) 31.这两段文字,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2分) 十一、现代文阅读: 用爱倾听 那段日子,我被楼上楼下的住户折腾得快疯掉了。 我家住二楼。住我楼下的,是一对下岗夫妇。为了生活,这对夫妇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每天出去载客,深更半夜才回来。那辆摩托车破旧得像个严重的哮喘病人,“突突突”的响声像哮喘病人的咳嗽,不但巨大,而且让人揪心般地难受。每晚,我躺在床上,刚有一点睡意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就拼命“咳嗽”着回来了,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我楼上的那家住户,不知怎么心血来潮,给女儿买了一支箫。每天天刚麻麻亮,他就逼着女儿练习。那声音呜呜咽咽,毫不连贯,毫无乐感,听在耳里,像鬼哭狼嚎。 我每晚被楼下摩托车的“咳嗽”搅得没有睡意,早晨又早早地被楼上的箫声“哭”醒,弄得我精神不振,心情烦躁。 几经考虑,我决定搬家,搬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去居住,那样有利于我的写作,也有利于我的健康。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帮我物色好的住所。朋友笑眯眯地听着,然后问我:“你觉得我居住的环境怎样?”我说:“就是觉得你这里清静,所以叫你帮我找住的地方。”朋友得意地点点头,说:“好吧,你先在我家里坐一个小时,感受一下。” 我在朋友家里呆了一个小时,家里的环境确实幽静。但一个小时后,人们陆续下班回家,嘈杂开始显现。最要命的是,隔壁的阳台上,传来一种含糊不清的类似于说话的声音,像原始部落的人用特殊的声音在喊叫,声音刺耳使人不明所以,让人听了格外不舒服。 我问朋友这是什么声音。朋友说:“一个9岁的男孩,在学说话。你仔细听听,他说的是什么?”我侧耳倾听,那男孩无疑在重复一句话,但我怎么听都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我猜测说:“他好像在说,羊刚扑倒在地。”朋友哈哈大笑,说:“你错了。他是说,阳光普照大地。”说着话,他拉开了通往阳台的门,以使那孩子的声音更大一些。这时我听到,有一位妇女,在不断地纠正那个男孩。妇女说的,正是“阳光普照大地”。但无论妇女怎么纠正,那男孩说的,仍是“羊刚扑倒在地”。 朋友问我:“如果让你住在这里,每天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感觉如何?”我直摇头,实话实说:“受不了,不但声音太吵,而且他怎么学都学不会,听着都被他急死。”“但是,在我的耳朵里,这孩子的声音简直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不但我有这样的感觉,住在我们这栋楼里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朋友见我一脸诧异,便解释说:“这孩子是个弃儿,一出生就又聋又哑,所以他的生身父母抛弃了他。是我的邻居将他捡了回来,不但抚养他,而且到处求医问药为他治疗。从他四岁开始,我的邻居就开始教他说话,我们都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的邻居锲而不舍,坚持每天教他。到他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居然开口叫妈妈了,虽然声音那么模糊,但我们都听清了。我的邻居当时就激动得哭了,我们在场的许多人都热泪盈眶。我的邻居含辛茹苦这么多年,终于让这孩子开口说话了,你说这怎么不让人激动。所以从那以后,我的邻居更加认真地教他说话。”在我离开朋友家的时候,朋友说:“你听这孩子的声音,很刺耳,很不舒服,那是因为你是用耳朵在听。而我们听这孩子的声音,很动听,很欣慰,那是因为,我们是用爱在听。只要学会用爱去倾听,这世间的许多声音,都是美妙的音乐。” 我打消了搬家的念头。奇怪的是,再听楼下摩托车的轰鸣,我没觉着刺耳,而是觉着欣慰,这对下岗夫妇今天又有生意了,又有收入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而再听楼上的箫声,我也能听到小女孩的进步。 上帝给了我们耳朵,是让我们能听得到世间所有纷杂的声音;人类给了自己爱心,是让我们将所有纷杂的声音,转换成美妙动听的音乐。想享受美妙动听的音乐,就要学会用爱倾听。 32.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载客 呜咽 嘈杂 诧异 33.根据下上文可以推断,“锲而不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4.“我”为何最初决定要搬家?“我”又为何最终打消了搬家的念头?(4分) 35.“刚有一点睡意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就拼命‘咳嗽’着回来了,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把这句话中的“攀”、“钻”分别改为“传”、“飘”好不好?为什么?(2分) 请你再找出一处语言运用非常好的地方,并略加分析。(2分) 3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描绘了我居住的环境和朋友居住的环境,两种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我的心境发生了转变,懂得了“用爱倾听”的重要。 B.“阳光普照大地”显然是作者特意创作的一句话,用意深刻,它和文题“用爱倾听”是一种暗合,暗示生活中有了爱就有了阳光。 C.本文用词生动形象,多用拟人、比喻手法,如“摩托车‘咳嗽’”,“箫声呜呜咽咽”,“突突突的响声像哮喘病人的咳嗽”。 D.从本文可以看出,这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声音,有动听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这些声音全部入耳,有时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有时也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折磨。 37.读完了全文,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句话?从中,你懂得了什么?(3分)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一语文试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