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物理复习高三物理教案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10-15 23:24:34]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高三物理教案   阅读:9715

地区 干湿季节变化类型

华北 春旱夏雨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 春雨、梅雨、伏旱型

青南、藏东、川西和云南大部及华南 冬春旱夏秋雨型

青藏高原西部 夏雨集中型

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 全年多雨型

东北东部地区 夏秋雨型

西北内陆 全年干旱型

6、各季降水强度大小不同

(1)沿海一带降水强度特大,愈向内陆强度愈小。

(2)山地迎风坡前降水绝对强度特大,如太行山东南,伏牛山、大巴山以东,燕山南麓,川西北等地。

7、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总的变化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大。

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山地的迎风坡变率小,背风雨影区变率大。

长江以南年降水变率约10%~15%,东南沿海地区约15%~20%,华北地区大于25%,河北中部和河套地区可达30%,东北地区大多在15%以下,四川西南和云南南部小于10%,为全国最小值。吐鲁番、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可达40%~50%,为全国最大值。但这些地区年降水量仅几十毫米,属于灌溉农业区,高变率的实际意义不大。西北内陆山区的降水变率一般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小。

8、降水变率的一般特点:

(1)就全国来说降水具有较大的年变率

大致是北方>南方,内陆>沿海。

(2)夏季风控制时间长的地区变率小(长江以南地区),气旋活动频繁的地区变率小(东北地区与江南、浙闽丘陵地区), 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变率最小(因西南季风性质较稳定)

(3)华北降雨变率大(夏季降雨不稳定,且强度又特别大,其他季节的雨量不可靠,西北地区因降水很少,且以阵雨为主,很不稳定,故变率特大。

(二)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

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有三:

1、由于纬度位置所决定的气温南北差别

2、由于大陆相对于海洋位置所引起的气候湿润程度差别

3、高原和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也很巨大。

这三方面的影响是综合起作用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三者彼此作用的强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三)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

1、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

水分状况的这些特征,对农业和工程建设的影响很大。降水的季节变化使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旱季里,农业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生长季与雨季比较一致则有利于农业生产;雨季还可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内陆干旱决定了那里要有灌溉才有农业,而道路由于过早,也容易引起扬尘。

2、东南部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旱、涝都比较突出

我国年降水变率大,它与我国季风势力强弱变化大,每年台风登陆次数的多寡、移动路径的变化以及寒潮爆发的次数和势力的强弱有关。在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由于季风环流多变,旱、涝都比较突出。如华北地区冬、春的干旱和盛夏的洪涝,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的伏旱与夏秋季的洪涝都经常发生,尤其是华北的春旱几乎年年都有,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3、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季风势力强弱所导致的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以及一个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都是常有的现象。在内蒙古、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的洪涝问题,但在冬季强大的寒潮爆发南下时,也常会形成大的雪灾。由此可见,较大的降水变率,它是我国气候的一大弊端,是形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根据历史资料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在我国就发生有旱灾1056次,水灾1029次,几乎平均每年就有一次水灾或旱灾,所以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搞好水利建设,乃是极为重要的。

六、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寒潮

1、寒潮:是强烈的冷空气活动,它规模大,势力强,降温剧烈。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以内降温超过10℃。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春秋季则规定江淮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而在我国近海的海面上有7级以上大风,即可算寒潮。如果降温在 48小时内达14℃以上,则称为强寒潮。

2、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

主要有四条: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

方向 源地、路径 占比重 势力及结果

西方 西伯利亚北面的喀拉海附近,

一般经过新疆、青海和河西

走廊南下。 14% 影响范围广

西北方 冷空气多从巴伦支海北面的

北冰洋上空形成,经俄罗斯

和蒙古侵入我国。 60% 最强。造成长江

以北的降温和大

风天气

北方 极地寒冷空气从泰梅尔半岛

附近南下,向南在贝加尔湖

附近或以东地区侵入我国。 19% 较强

降温程度

比较小

东北 来自极地,形成与蒙古北部、

叶尼塞河、勒拿河附近 7%

3、寒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增强了大陆性

(2)增长了霜期,缩短了生长季;

(3)在冬半年干旱季节还可产生一定的降水,可缓解旱情。

这是有利的方面,寒潮南下产生降水,可以缓解旱情。

4、寒潮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使农作物等发生冻害减产、牲畜冻死、引起“沙暴”

(2)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等的正常运行

(二)梅雨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水由冬到夏逐渐增多,南方大多在初夏,北方大多在盛夏雨量大增,形成比较明显的雨季。雨季是我国农事活动最重要的季节,各地区雨季各有特点,不能一一详述。这里只讨论江淮一带的雨季一梅雨。梅雨历来都很受重视,可能是因为这一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而梅雨出现在盛夏长江流域伏旱季前,梅雨季节雨量是否正常,关系到土壤水分和稻田蓄水能否适当抵御伏旱,水稻能否取得较好的收成。

1、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称为“梅雨”或“霉雨”。又称“江南梅雨”

2、梅雨主要分布地区及时间:

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 ْ的地区,出现在淮河流域。一般出现在芒种后(6月5日),夏至(6月21日)前。有时到7月份上旬“出梅”,一般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同,入梅早时可在5月中下旬,晚时可迟至7月初,前后相差40天。出梅最早在6月中旬,最晚在8月初。梅雨早晚相差很大。物候期在梅熟时。

3、形成原因:

初春,大陆加热作用日益加强,在4、5月,华南地区热低压已经建立,青藏热低压也在5月建立,偏南夏季风(有人称为小季风)已影响华南地区,与中、高纬度入侵的冷空气对峙,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两湖盆地,已是春雨连绵。

在初夏季,行星风带北移,大陆的热源和海洋上的冷源作用已很显著。这时大陆上热低压已相当强大,青藏高原热低压已建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到北纬20º附近,在高原热低压的加强下,强盛的夏季风活跃在长江流域一带。这时在对流层中层,中纬度西风环流形势常有利于引导冷空气不断南下,到江淮流域一带与暖湿的西南季风气流相遇,锋面发生波动形成江淮气旋,形成江淮地区的梅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物理教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