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10-15 23:24:34]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高三物理教案 阅读:9715次(三)台风
1、概念: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在东亚叫台风,在北美称飓风,在印度洋地区叫气旋或风暴。大多数在夏秋两季侵袭我国。
2、台风形成条件与流场。
3、台风移动路径:
我国台风的源地在菲律宾、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和南海,其中以西太平洋洋面发生的台风最多。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南侧、西南侧和西北侧主导气流流向影响。归纳起来有三类:
路径类别 路径 主要影响地区
西行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西行,穿过菲律宾
或巴林博海峡、巴土海峡,进入我国
南海,再西行至海南岛、中南半岛。 我国海南省、两广沿海
和南海地区
西北行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向西北方向移
动,先在台湾登陆,穿过台湾海峡,
又在福建登陆,或从源地西行,穿
过琉球群岛,在江浙沿海登陆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转向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至
北纬25º转向东北,向日本方向移去 对我国影响不大,但有时
也会影响东部沿海地区
4、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台风属于灾害性大气。它带来狂风、暴雨、巨浪、海潮,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交通安全和港口设施。登陆强台风所到之处往往拔树倒屋,降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水库大坝溃决,淹没农田,冲毁铁路,造成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是台风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伏旱或秋旱,适时适量的台风外圈(台风分外圈、中圈和内圈)降水,显然有益于农业生产,对解除或缓解旱情以及降温有利。
作业:
1、对我国气候的评价(优势与不足)
2、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概念:
是地球陆地表层部分,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和土壤等构成。是包括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社会而言,土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土地的基本特征
(1)具有生产能力和固定的空间位置
土地是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之一。
(2)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是对人类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原始形态可直接投入生产过程或用于消耗。那些没有或未发现用途的东西,没有形成价值,不属于资源的范畴,生产过程的产物也不能称为资源。从这个观点出发,
(二)土地资源概念及其属性:
1、概念:
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可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就土地本身说,它包括陆地表面(耕地、林地、草原、沼泽、荒山等)、内陆水域及海滩。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仍不能利用的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畴。
由于土地是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资源的属性有其自然一面,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林、牧、渔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进行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的再生产的经济特性,这种特性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因此,土地资源又有其社会性。
所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其概念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利用不断提高,范围也可能有所扩大。
2、土地资源的属性
(1)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2)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
分布在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部位上,从而使各种土地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时间的变化性。
地球上的土地都是物质能量输入和输出,及其他过程在特定地质时期的产物,作为自然过程形成的土地必然具有不断演变的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土地改造利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土地的影响也日益深化,土地的时间变化将越未越迅速。因此,认识土地要有动态观点。
(5)特殊的生产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他生产资料(如机器、交通工具等)可不断增多、改进、更新,而土地资源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也不可能由其他生产资料所代替。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离开土地就无法进行,特别是农业用地。
(6)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绝大多数土地都打上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烙印,土地资源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不能把土地资源仅仅当成纯自然的物质系统来研究,也不能把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分割开来研究,同时必须考虑其开发利用历史和现状,把自然和经济融为一体,统一地研究土地资源的综合属性。
(7)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立足点,是任何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空间和基地,这是土地区别于其他客体的独立性。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研究必须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统一性。
3、土地资源的类型
按农业利用方式,土地资源通常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裸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几种类型。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综合上述,大致上可将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和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三大区域 自然条件(优缺点)
东南部季风区 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
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是中国重要的农
区和林区,土地资源性质与农业生产条件
的差别也很显著:自然灾害频繁
西北内陆区 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
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
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
能力低
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大部分海拔在 3 000m以上,日照虽充
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
能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加重。中国人口接近13亿,人均实际占有耕地将下降到0.1 hm2,21世纪 20—30年代人口将接近或达到15亿,人均耕地则继续下降到0.08 hm2。与此同时,水资源不足问题,尤其华北地区,将更加严重,中国将处于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短缺和最大人口压力的时刻。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1、耕地数量。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物理教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