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读出人生的滋味
[10-15 23:17:49]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9880次
[前不久,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在杭州举行。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作家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窦老师以诗人的气质和激情,引领学生徜徉于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有挥洒自如的洒脱,有纵横驰骋、汪洋恣肆的大气。课堂上,窦老师始终以热烈而深沉的情感震撼着孩子们以及听课者的心灵,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次难以忘怀的生命体验的旅程。下面是笔者整理的部分教学过程,以资共享,所感仅供参考。]
一、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的韵味
师:史铁生今年53岁,在21岁那年高位截瘫,就在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在后来的33年人生经历中,他写了许多与他母亲有关的文章。请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生:我从上帝“早早地召她回去”这些字中感觉到他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
师:你带大家读一读。(学生齐读这段文字)思念就是怀念,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从拓展性阅读材料中引出课题,进入情境。]
师: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学会自学,同学们可以自测一下,你的自学到了哪个台阶。
(板书)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出韵味。
生:我觉得自己读得有感情了。
师:看他读得如何有感情。
(该生读后同学评论:有的认为读得有感情,有的认为读得不太好,应该这样读……但该生仍坚持认为自己是读得有感情的。)
师:现在我采访你,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我跟他们的体会不同,读出来的声音也不一样。
师:你的话使我受到启发。我明白了,读得有感情,每个人的音质不同、感受不同,自然表达出来的滋味就会不同。我们可以把读提升一下(指板书)——
生:读出韵味。
师:读出你们的酸甜苦辣。总之,这个理解是你自己的,读出你自己的滋味。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看到“秋天的怀念”,你眼前出现怎样的景象?
生1:我眼前出现许多枫树,枫叶红红的,非常漂亮,霜叶红于二月花。(读课题)
生2: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黄叶一片片从树上落下来,他很伤心,因为他母亲刚刚去世。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的“韵味”。
(学生读课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生:双腿残废以后,史铁生见什么烦什么,听什么烦什么,这就叫“暴怒无常”。
师:听到窗外树叶“刷刷拉拉”响,他又会怎么做?(出示)
独自坐在屋里,看看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_______。
生1:看看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想猛地撞向墙壁,想就此了却一生。
师:你想跟黄叶一样飘落,了却一生,给他喝彩——(掌声)谁再来试试?
生2:看看窗外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会马上转身去拼命捶打两条让我不能站起来的腿。
……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我”的情感。] 师:如-果你是他的妹妹、弟弟或是朋友,你劝劝他——
生1:如果我是他的朋友,我会对他说:你虽然失去了两条腿,但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心。
生2:我是他的妹妹,我会对他说:哥哥,秋天我会推着你去北海看菊花。
……
师:多有爱心啊!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哪!设身处地地想,如果你是史铁生,此时此刻这些话你听得进去吗?
生:(摇头)听不进去。
[什么叫让学生入情入境?窦老师巧妙地撷取了一段拓展性的相关内容引入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步步深入地体验“我”的情感,由读正确、读得有感情,上升到读出滋味。什么叫个性化阅读?什么叫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学生阅读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化体验,仅此而已。这里窦老师向我们作了全面而又精准的演绎:个性化阅读,首先学生个体必须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在头脑中浮现情景:看到“秋天的怀念”,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由于各人的经验积累和情感积淀不同,眼前出现的景象自然也就迥然不同。接着,由于各人眼前的景象不同,因而对文字的感受、理解也就不同。由于各人的感受不同,理解不同,读出来的滋味也就不同:有的高亢响亮,有的低沉轻柔。同样是朗读,在读通顺的基础上他们会读出各自的韵味。于是我们得到启示:在朗读指导时,不顾学生自己的感受,一味仿效某一种读法“读出感情”,不是离个性化阅读相去甚远吗?]
二、体验,走进母亲的心灵世界
师:最了解儿子是谁?对,是母亲!母亲是不是像你们那样劝说自己的儿子?我们回到文本,看看母亲对儿子是怎么做的。
生:(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
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讨论母亲的这句话。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字等)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课件出示)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学生改成“念头”)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
(学生读,读得很有力量)
师:“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1: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把体会送进去,读)
生2: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1[1] [2] [3]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相关文章
- 上一篇:《穷人》教学纪实与评析
- › 读出人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