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教学案
[10-15 23:20:14]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高二化学教案 阅读:9802次C.核能和地热能来自地球自身
D.潮汐能来源于月球引力做功
答案 B
解析 B选项中,柴草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时化学能转变为热能,而柴草具有的化学能的最初来源也可追溯到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必须依靠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叶绿素将H2O和CO2制成淀粉,在此过程中,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植物中,通过燃烧,又释放出来。故B选项错误。
5.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你认为下列行为中有悖于这一保证的是( )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B.研究采煤、采油新技术,提高产量以满足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C.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D.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和资源的循环再生
答案 B
练基础落实
1.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 ΔH=-Q1 kJ•mol-1
2H2S(g)+O2(g)===2S(s)+2H2O(l) ΔH=-Q2 kJ•mol-1
2H2S(g)+O2(g)===2S(s)+2H2O(g) ΔH=-Q3kJ•mol-1
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Q1>Q2>Q3 B.Q1>Q3>Q2 C.Q3>Q2>Q1 D.Q2>Q1>Q3
答案 A
2.已知化学反应:C(s)+1/2O2(g)===CO(g) ΔH1<0
CO(g)+1/2O2(g)===CO2(g) ΔH2<0
C(s)+O2(g)===CO2(g) ΔH3<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相同条件下)( )
A.56 g CO和32 g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88 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碳的燃烧热是ΔH3
C.ΔH1<ΔH3
D.28 g CO的总能量比44 g CO2的总能量高
答案 B
解析 CO燃烧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A错;D选项中忽略了O2的能量,D错;比较ΔH时必须带符号比较,C错。
3.已知反应:①101 kPa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1;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1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1
C.稀H2SO4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mol-1的热量
答案 A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稀溶液中,1 mol酸和1 mol碱完全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B.在101 kPa时,1 mol物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C.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
D.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则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要注意对中和热、燃烧热概念的理解,前者是以稀的强酸、强碱反应生成1 mol H2O为标准,后者是以1 mol纯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为标准;D项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过程中需吸收能量,即为吸热反应。
5.下列说法或表示法不正确的是( )
A.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热量多
B.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则H2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1
C.在稀溶液中:H++OH-===H2O ΔH=-57.3 kJ•mol-1,若将含1 mol CH3COOH的醋酸溶液与含1 mol Ba(OH)2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D.在101 kPa、25 ℃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 ΔH=+285.8 kJ•mol-1
答案 D
6.甲醇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的燃料。已知常温下32 g甲醇完全燃烧放出736.3 kJ的热量,下列能正确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是( )
A.CH3OH(l)+32O2(g)===CO2(g)+2H2O(l) ΔH=736.3 kJ•mol-1
B.CH3OH(l)+32O2(g)===CO2(g)+2H2O(l) ΔH=-736.3 kJ•mol-1
C.CH3OH(l)+32O2(g)===CO2(g)+2H2O(g) ΔH=-675.3 kJ•mol-1
D.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 472.6 kJ•mol-1
答案 B
解析 燃烧为放热反应,ΔH<0,A选项不正确;燃烧热表示1 mol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D选项不正确;生成稳定氧化物,C选项H2O(g)不符合题意。
练方法技巧
7.燃烧热是指1 mol可燃物充分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已知H2(g)、C2H4(g)和C2H5OH(l)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 kJ•mol-1、-1 411.0 kJ•mol-1和-1 366.8 kJ•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ΔH为( )
A.-44.2 kJ•mol-1 B.44.2 kJ•mol-1
C.-330 kJ•mol-1 D.330 kJ•mol-1
答案 A
解析 解决本题要抓住两点:燃烧热的意义和盖斯定律。合理运用热化学方程式的加减进行计算,注意改变反应方向时相应的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
依据题意:①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②C2H4(g)+3O2(g)===2CO2(g)+2H2O(l) ΔH=-1 411.0 kJ•mol-1,
③C2H5OH(l)+3O2(g)===2CO2(g)+3H2O(l) ΔH=-1 366.8 kJ•mol-1,
则后两个方程式相减,便得到
C2H4(g)+H2O(l)===C2H5OH(l) ΔH=-44.2 kJ•mol-1。
8.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下表:
化合物 ΔH/(kJ•mol-1) 化合物 ΔH/(kJ•mol-1)
甲烷 -891.0 正丁烷 -2 878.0
乙烷 -1 560.8 异丁烷 -2 869.6
丙烷 -2 221.5 2甲基丁烷 -3 53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戊烷的燃烧热大约是-3 540 kJ•mol-1
B.热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C.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C2H6(g)+7O2(g)===4CO2(g)+6H2O(g) ΔH=-1 560.8 kJ•mol-1
D.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答案 A
解析 由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燃烧热数据可推出正戊烷比2甲基丁烷的燃烧热略大些,A正确;正丁烷和异丁烷燃烧生成等量的相同的物质,即生成新化学键时所放出的热量相等,1 mol正丁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1 mol异丁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即1 mol正丁烷与O2反应时断键所吸收的能量比1 mol异丁烷与O2反应时断键所吸收的能量少,从而说明正丁烷的热稳定性小于异丁烷;C项中的ΔH=-3 121.6 kJ•mol-1 且H2O应为液态;D项1 g CH4燃烧放出55.69 kJ的热量,1 g C2H6燃烧放出52.03 kJ的热量,D项错误。
9.在25°C、101 kPa下,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H3OH(l)+32O2(g)===CO2(g)+2H2O(l) ΔH=725.8 kJ•mol-1
B.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 452 kJ•mol-1
C.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725.8 kJ•mol-1
D.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 452 kJ•mol-1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有关的计算。因1 mol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22.68 kJ•g-1×32 g=725.8 kJ热量,所以2 mol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的ΔH=-1 452 kJ•mol-1。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化学教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