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浮力》教学纪实与评析
[10-15 23:19:38]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小学科学 阅读:9962次生:我们组测的大瓶浮力是0.9N,排开水的高度1.5CM;中瓶浮力是0.6N,排开水的高度1.2 CM;小瓶浮力是0.4N,排开水的高度0.5CM。
师:请大家再一次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浮力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塑料瓶进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生:塑料瓶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学生读课件:塑料瓶进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塑料瓶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评析:通过对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加以总结,让学生对本课所探究的上浮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与何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得以巩固。同时也体现出实验后总结归纳的重要性。)
三、拓展
师:为什么小瓶按到水里,松手就会快速地浮上来?(师演示:按小瓶到水里,再松手。)
生:是小瓶所受的浮力要大于它所受到的重力。
生:塑料瓶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师:金老师有个发现,一次我去井边打水,先把水桶沉到井底,再把水桶从井底提出来,当水桶逐渐离开水面时,我感觉到水桶越来越重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评析: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很自然引出下节课的研究主题,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浮力的研究还远未结束,这仅仅是开始。)
总评: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认为金胜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了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是以引领式“问题”出现的,这真正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按本课教材提出的科学概念把本课活动分成了3大部分:一、引导学生体验上浮物体在水面受到的浮力以及会测出浮力大小;二、测出上浮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三、测出体积不同的上浮物体在“水里”所受浮力的大小。这3个环节的设计将本课的探究空间变得完全开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每一次实验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每一次实验所得数据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析数据对探究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本课教材提出的科学概念。
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也就是测出上浮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在这一环节中金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就能正确地进行实验,避免了学生走弯路,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他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探讨、研究、 www.xiaozhibei.com 记录、分析数据。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使观察研究活动深入有序进行,而且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梯度性、层次性,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整节课金老师为学生们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及时给学生以帮助,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在本课中金老师对学生的点评也很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本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个别细小环节设计上的“不巧”。例如:测量重力这一活动完全可以“前置”与导入并列出现,让学生先测量重力再引出重力与浮力关系。这样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节省时间,又让本课更加顺势自然。再有在测量不同入水体积的小瓶所受浮力这环节中,引导学生设计出测“压力(拉力)”方法后,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实验过程重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就不会出现后面学生在分小组实验时“笨手笨脚”的现象了。在教学本课时,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不精练,随意性大,希望金老师今后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也希望把教师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加以训练。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小学科学
相关文章
-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 《浮力》教学纪实与评析
- › 初中物理说课稿——《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