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口号德育”的恒久伤痛
[10-15 23:26:27]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语文教学随笔 阅读:9833次
语文课曾因过于强调“思想性”而忽略其“工具性”受到人们的谴责,大众把学生语文水平的下滑原因归结为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然而,思想教育上的巨大付出与道德实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些人的文明素养之低、道德水平之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致于不少媒体一次次长篇累牍地专题性报道与讨论“中国旅客的文明问题”。媒体列举了国人大声喧哗、随意插队、乱扔垃圾、衣冠不整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见惯的不文明行为。而在那些中国人出境的主要目的地——法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的“请便后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等警示牌更像一根根无形的鞭子抽在国人的脸上。当“中国人”沦为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设了思品课、道德修养课等专业课程,甚至连语文课也一度强调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为什么事实还如此触目惊心?除了社会大环境、德育实施体系偏差等众多因素之外,作为人文内涵丰富、传承人类文明的语文课程也难辞其咎。我们不妨来看一则极具典型性的课例,便不难发现其症结之所在。
学习《登山》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段:“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接着便充满激情地引领学生高呼:
师: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生齐喊:要不怕困难,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师:当我们在生活中碰到可怕的事情时——
生齐喊:要不怕困难,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师:当我们遇到坏人坏事时——
生齐喊:要不怕困难,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学生大多从众地跟着大声呼喊。少许内向腼腆的学生,听着大家的慷慨陈词,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剖析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把结合文本渗透思想教育,异化为概念灌输,成了口号宣扬,我们姑且把这种喊口号式的德育方式称之为“口号德育”。思想的提高、道德的完善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它需要个体在情感、理念、认识上的认同与接纳,并转化为行动上的诉求,这样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而“口号德育”显然是背道而驰,使思想熏陶与感染成为文字游戏与口号呼喊,学生不但不能接纳,反而会由此麻木与冷淡,甚至反感与抵触,这样,德育自然难逃无效之厄运了。
“口号德育”中教师扮演的是越俎代庖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的认识、思想、意愿来代替学生的想法、意志,一厢情愿地扮演着传道士的角色,过多地把自己的观点作为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教师主体替代了学生主体,教师语言覆盖了学生思维,教师标准否定了学生差异,致使语文课中鲜活、生动的德育渗透成为生硬、乏味的说教与灌输,美妙的精神享受成为痛苦的精神折磨。再如下则案例:
浙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挂两枝笔的孩子》,讲的是小亮因为一次去邮局寄信时,一位老奶奶请小亮帮忙替她写一封回信,虽只三五句话,但小亮写得错误百出,就不好意思再挂两枝笔了,后经王老师教育,重新又挂上了两枝笔这样一个故事。师生在学习、了解了故事梗概后,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主人公小亮进行评价。
生1:小亮能帮老奶奶写信,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师:哦,还有呢?
生2:小亮帮老奶奶写信,出现了许多错误,就不好意思再挂着两枝笔了,说明他有自知之明。
师:要是他早有自知之明,就不会不认真读书了。
生3:我觉得小亮虽然成绩不好,但还有礼貌,他对老奶奶是这样说的:“奶奶,我不会写。”
师:能不能说说小亮的缺点。
生4:小亮平时不好好读书应该受到批评。
生5:挂两枝笔是不能说明自己有学问的。
师:文章告诉我们,只有认真踏实地学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大家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教师出示的答案)
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认真学习,掌握好知识,否则小亮就是你们的“榜样”。
文本应该有多元的解读,正如一个世界里需要有多种声音,这样才能形成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学生读出了小亮的乐于助人,感受了小亮的自知之明,发现了小亮的尊老知礼,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与引导,学生便能在无痕中得到一次助人、知趣的思想礼仪教育,并在潜意识里埋下文明的种子,悟出学习的重要。可惜教师眼里只有标准答案,对学生极富个性的阅读体验置若罔闻,以知识传授的形式替代了思想情感的熏陶,以成人化的苍白说教排斥了学生的自我道德建构。于是,语文课中本该极其生动形象的人文感染便沦为应试教育题库里几道干瘪枯燥的训练习题。
更让人担忧的是,“口号德育”中学生处于主体迷失的地位。在课堂里,学生学会了察颜观色,他们揣摩着教师的意图,迎合着教师的喜好,以博得老师的欢心,换取老师的笑脸。孩子们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扮演着配合教师演绎教案的角色,“帮助”教师顺利地推进教程。于是,本该心灵交融、智慧碰撞、童真释放的课堂,成了童心掩盖、真情失落的表演舞台,这种学生主体情感、思想缺失的口号式德育,注定让我们的思想教育颗粒无收。
..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随笔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对话教学“三重视”
- › “口号德育”的恒久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