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追寻有效预设
[10-15 23:09:35]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语文教学随笔 阅读:9456次
新课程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意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那么,充分的预设应怎样建构呢?
一、为生成而预设
生成不是天外来客,就具体教学而言,“文本”是生成之“母”,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离不开“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期待生成的精彩应从解读文本与重视预设开始。
1.预设学生的“已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过这样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预设时,要十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教学古诗《示儿》前,可以先让学生回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预设学生的“未知”。教学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二、为生动而预设
如何将教学预设转化为课堂生成,为生成服务,使生成显得生动,这是进入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预设个性化解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化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例如教学三年级《蜜蜂》一课,正当同学们在讨论法布尔的结论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课文中说‘我’带出去的蜜蜂有二十只,可只飞回来十七只,那还有三只去了哪儿,法布尔太粗心了,竟然没有提到。我认为法布尔的实验结果不一定正确。”他边说边眨巴着眼睛,想让我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沉思片刻,我决定让学生讨论。我笑着说:“是啊,还有三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你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
不一会儿就有不少同学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我认为那三只蜜蜂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来了。”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我觉得他们会回来的,因为课文中只是说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他没有提供后来几天的情况,也许第三天或者第四天他们回来了。”另一位学生从课文的句子猜想出原因。
“我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蜜蜂会用舞蹈和同伴交流,那三只蜜蜂可能又交了新朋友,去了别的地方。”一位学生用课外知识作了解释。
“老师,我觉得法布尔确实是实事求是的,还有三只的去向他不清楚,所以他没有写出来。蜜蜂的本能他解释不了,他就说‘无法解释’。”学生开始把重点转到了法布尔身上。
“老师,我长大了也想做个昆虫学家,专门研究蜜蜂,让更多的人了解蜜蜂!”有学生竟谈起了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由于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因此,这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文本是作者的创作,其中自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学生自然也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甚至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如何对待。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教师问:“你们在生活中经历过怎样的离别?”这个问题得到了学生迅速而又积极的回应。学生谈出了自己经历的离别,有的同学还十分动情,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同学回答的内容,教师课前已进行了充分的预设,给予了恰当的点评,并自然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对“离别”的品读。很显然,对于学生的情感,对于文本中极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点,由于老师做了充分的预设,自然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预设偶发问题。新课改中,随着学生参与活动机会的增加,以及学生质疑、反驳、争论能力的增强,许多新问题必然不断地生成。面对“生成”,我们绝不能消极地等待,而要欣喜地去迎接。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感受学生的发现,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意外”,锻炼灵活应对的能力。
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欢乐的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气氛和节奏也因这“不和谐”的音符被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支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要泼水,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傣族人民是爱水的民族,肯定会懂得水的珍贵。
在这里,支老师以敏锐的教学机智及时发现这有益的动态资源,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文本,领会情感,从而使学生领悟了课文的人文内涵。
三、走出预设误区
1.预设要精心,但不能太精细。以往,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往往是: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也就是说,对教学要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教师的贯彻落实,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知、能、情三个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现在看来,这种传统预设的实质是以认识的逻辑与思维来取代审美的规律,以归纳和演绎取代直觉与情感体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不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征服学生,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操纵文本。这样精细的预设,可以说是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要服从教师,也要服从于教材,生成的空间自然就很小。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1] [2]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随笔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口号德育”的恒久伤痛
- › 追寻有效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