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随笔让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灵性

让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灵性

[10-15 23:23:37]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数学教学随笔   阅读:9937

  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笔者讲究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
  
  一、大小课堂,合理衔接
  
  例如,在上《5的乘法口诀》时结合钟面的认识进行教学,把枯燥需记忆的口诀物化在实物钟上,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玩具钟面上贴数字1—12,从而体会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再引导学生感知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然后,引导学生计算从数字“12”到数字“3”,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得到加法算式5+5+5=15,改成乘法算式5×3=15或3×5=15,得出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同时使学生明确:分针指着“1”表示零5分,指着“2”表示10分,指着“3”表示15分,指着“4”表示20分……另外,教师要充分抓住社会大课堂这个因素,课前要求制作简易钟面,使数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内储备的知识提炼升华,最终转化为学生自己具有的潜在的数学小知识系统。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二、问中生疑,疑中见智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为了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在解决日常实际问题中能力才能得以提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在大课堂小组内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今天中午,食堂吃虾,一桌共有6位学生,教师先给每人发1只虾,再分给每人3只虾,分好后还多一些虾,又给爱吃虾的同学添了2只。教师问:“每人吃几只?”有的学生说4只,有的学生说6只。师问:“老师分虾公平吗?”学生们顿时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开始2次老师分得较合理,后来为了满足爱吃虾的同学就分得不一样多了,不公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拿出学具(每组课前准备好)分组进行分虾,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分虾的过程。教师趁此引入“平均分”导人新课,学生轻而易举地体验到了“平均分”的意义,从而生动有趣地引导学生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一个简单有效、生活化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来自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注入,增添活力
  
  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101有一道孔雀题:2和一个数相乘,得到的积的个位有什么特点?5和一个数相乘呢?
  
  此时教师以“孔雀仙子”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顿时耳目一新,似乎来到了动物园。教师戴上一个孔雀的头饰,学生异常新鲜,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要学的反应。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口算并板书得数——积:
   这种书写形式便于学生找到规律,使知识化难为简。类似这种情景表演,教师的感情投入、角色的转变是适合低年级学生轻松学习的一种方法。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教师的情感投入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引导学生向前发展的爱的力量。
  
  四、前后贯通,掌握学法
  
  作为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本的束缚,应善于跨越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设法引领学生把旧知、新知纳入同一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及经验进行自主研究。比如,感知长度的教学与口诀的结合:1个5厘米的长是多少?2个5厘米的长是多少?3个5厘米的长是多少……10个5厘米的长是多少?让小组长准备好学习用品(尺子、线等),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带领学生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度概念并与口诀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其间,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说、实验验证的过程,因此,他们都觉得受益匪浅,方法得到了有效地掌握。假如教师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设计教学,让学生进行综合理解运用,长此以往,他们的迁移能力将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设计了一个衔接点,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

  www.xiaozhibei.com 通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巧妙地把新知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口述出示教具,总数有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可用两个大圈表示2份,这是进入第一层的审题阶段,由此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不同的学生分的过程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1个1个分,你1个我1个,用逐个递增的方法来平均分成2份,体会每份分得同样多。有的学生2个2个分,先分给每只小猴2个,再分给每只小猴2个,体会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有创意的学生采用更简便的方法,把上学期比多少的问题迁移上来,体验了平均分。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教学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3份、4份、5份时,学生很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有的学生把平均分成3份迁移为你1个,我1个,他1个…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逐渐提高。
  
  五、转移角度,顺势联想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后,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引起奇思遐想,从而产生新的问题。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本数学一年级下册P102,一辆玩具小汽车46元、一盒积木30元、一个布娃娃8元、一把玩具手枪5元,展开的问题(1)是:一辆玩具小汽车比一个布娃娃多多少元?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要求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一辆玩具小汽车和一个布娃娃的价格,再分清谁贵谁便宜。另外,再把一辆玩具小汽车比一个布娃娃贵多少元的问题转换成一辆玩具小汽车比一个布娃娃多多少元或一个布娃娃比一辆玩具小汽车少多少元。然后用不同颜色的彩纸条(事先分组准备好),根据题目要求贴出一辆玩具小汽车价格和一个布娃娃价格的数量关系图(如下图),接着有的学生就用刀剪下多出的那部分来回答所求的问题;有的学生则贴上另外不同颜色的彩纸条来表示一辆玩具小汽车比一个布娃娃价格多的部分或布娃娃比小汽车价格少的部分,那么接下来比便宜的问题(2)也就迎刃而解了。
  
  问题(3):小林买一辆玩具小汽车找回4元,他付了多少元?要求的问题“他付了多少元”。教师可引导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先知道条件。比如:为什么要找回4元?因为付给售货员的钱多了,求“多的部分”就是“他付的钱——一辆小汽车的价格(用去的钱)二找回的钱(多出的钱)”,所以要求付的钱必须知道一辆玩具小汽车的价格和找回的钱。这种联想,连贯性强,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推理习惯,在发展语言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尤为重要,采用此种方式构思课堂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此过程作为教师可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学生学习的疑点、盲点处予以精辟的讲解,从而引导学生凭借课堂学习展开想像认识规律,掌握方法形成技能,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数学教学随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