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对阅读教学中一个相关案例的反思
[10-15 23:16:27]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小学语文阅读 阅读:9258次
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教学的需要,让小学生查资料,且把这些资料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做法逐渐多起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做法是,课前布置学生查询与所学课文有关的资料,课上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处理这些资料。这为课堂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应该是件好事。也应看到,学生辛辛苦苦查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却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和利用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充分体现出这一环节的教育价值。我们不禁要产生疑问:为什么要让学生查资料?查资料是否仅仅是课堂内容的补充或点缀?如何利用学生所查资料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这一做法的价值?这些问题,是教师在安排查资料的任务之前,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以下是笔者近期在南京某重点小学采集的一个案例,这种做法也较为典型。
《云房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教学片断
师:上节课我布置了让同学们查有关云的资料,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查到的是有关云层的知识,高高度在4.5千米以上叫高云,2.5~4.5千米之间叫中云,0.1~2.5千米之间叫低云。
师:好,你查到的是云层方面的知识,谁再来说一下。
生:我查到的是“为什么平时看到很多的云有不同的颜色”。(读材料)
师:好,你是从云的颜色方面查的资料,谁再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听课时笔者数了一下,只有两个孩子没举手)
生:我查的是西藏的云。(读材料)
师:好,小朋友们,你们通过查资料学了好多有关云的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此时,还有很多学生仍然举手欲展示自己的材料,老师没再给机会,整堂课也没再提起或涉及到孩子们所查的资料,课下如何处理这些材料,也没有交待。课后问这位老师,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为什么不多叫几个来交流?回答是担心内容讲不完。就笔者所听过的有关课堂教学看,程式大多如案例中的教法:3~4位同学读一下材料,便没了下文。
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意在利用学生的资源优势拓展教学内容,开阔视野,学习方法,提高兴趣,值得提倡。也是社会信息化进程和语文课堂ss教学变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可让学生查资料,需以系统的设计为基础,并不是布置一下、检查一下那么简单。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就有可能动用学校、社区、家长、亲戚、朋友等等各种资源与社会关系,必定费时费力。如果教师没有弄清楚让学生查资料的真正目的,学生不能了解搜集资料的意义所在,就引不起学生查资料的内在动机,加之课堂上没有充分展示资料的机会,学生对资料就会随意处理,不但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因此产生负效果。因此我们就不仅要追问。
一、有没有明确“为什么要学生搜集资料”,即查资料的目的性问题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目的性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对教学的思想、任务的结果的追求。目的性是资料查阅的首要依据。就案例看,查资料的目的是了解关于云的知识,此目的和本文的教学目标(“了解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教学内容却没有必然的联系。案例的教学流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交流的资料,包括云层的知识,云的颜色以及西藏的云等等,除了开阔了一些学生的视野外,几乎看不出别的价值。
二、材料和内容是否缺乏有机联系
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论或许会给我们些启发,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信息,可用来说明即将来临的课文,可帮他们记住和利用他们已有的信息但还没认识到与新课有关,所以先行组织者起一个在新旧概念之间搭桥的作用。本课“是篇章话故事。全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学生查的却是云的知识,这就造成了任务设置和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缺乏必然联系的局面,从先行组织者的角度看,没有起到迁线搭桥、补充拓展等作用,这一环节自然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三、是否注意到了查资料的年段问题
南京市有位教研员在提到这一问题时,曾有过形象的比喻:“让一年级的孩子查资料,交流、讨论是浪费时间,牛肉干有营养,但不能给哺乳期的孩子吃。”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绝对的,除了年段的要求(第二学段才开始有查资料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到各小学、各班级自己的特点。案例中的学校是一所重点小学,据授课老师介绍,该班起点较高,多数学生在入学时就具备了一定阅读基础,这位老师一年级下半段就开始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了。当然对一般学校来说,可参照课标的要求,到三年级再让学生学习查阅资料。思考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要说明低年段该不该查资料这么简单,而是把读者的思考引向——相关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让孩子查资料的目的是什么?
四、看似新方法,到底有没有摆脱旧观念
建构上义的理论认为,事实和信息是在同一定的事物,比如其他事实、技能和概念的联系中被掌握的。表面来看,是教师让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广泛搜集资料,方法较为新颖;究其实质,还是一种孤立的知识积累过程,并没有过多关注到所查资料与学习内容的联系,以及查资料这一环节的其他教育意义。
查资料的目的并不仅仅指向课内教学任务,它还是由课内引向课外的使者。所查资料与课文结合,可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进一步查阅,带来更深一步的理解,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查资料的目的应超越资料本身,指向学习方法的获得和情感、态度、习惯的养成,以及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合作能力等。
基于以上的追问和反思,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查资料的目的要和阅读教学目标统合起来
资料查阅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并善于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效整合起来。比如《恐龙》第二课时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为此有一位教师讲到第一课时最后环节时,这样设计:同学们根据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大胆猜测一些,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说法很多,在课下查找一下你认为最可能的一个或几个原因,抄到你的笔记本上,第二课时讲给大家听。这就围绕目标,将学生的探索欲由课内引向课外,而且该教师的任务布置具体、操作性强,也便于展示和检查。这都是需要强调的。另外,教师布置查阅任务时要考虑到学校、学生可能占有的资源情况。
二、充分考虑到学生年段特点及文体特点
条件好的小学可考虑从低年段开始进行,要求不要过高,侧重在态度、习惯、兴趣的养成上,有条件的可以尝试着学习查阅方法;中年段侧重查阅方法的学习,并且根据要求让学生对所查材料进行初步深加工;高年段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侧重围绕目的,更好地搜集、筛选、整个材料,并对材料做更深加工。
不同的年段在文体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一般说来,低年段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童谣居多,其中古诗、常识类课文可设计些查资料的任务;中高年级以叙事类、说明类、[1] [2]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