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集
[10-15 23:26:27]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初一历史教案 阅读:9490次生:都是一些圆圈。
师:圆的大小不同,最大的圆是赤道。
师:那么最小的圆呢?
生:是在南北两极附近。
师:有道理,为了研究地球,人们用一些线将地球的表面划分为若干部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线都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我们称之为纬线。为区别每条纬线,人们又确定了纬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请同学们查看一下最长的纬线是哪条?
生:0°纬线。
师: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各划分出90°,赤道以南称南纬,是南半球,用“South” 的“S” 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是北半球,用“North” 的“N”表示。最短的纬线是南北两极点,是两个点圈,也就是90°N和90°S。
(教师板图相应纬线、标注纬度。)
师:各条纬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相互平行,南北对称。
师:赤道两侧同纬度纬线以赤道为中心相互平行并且对称。大家刚才谈到的南北回归线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北的界线,而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南的界线。北回归线的纬度是多少?
(学生查看地球仪。)
师: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不到北回归线的确切度数,但我们能查到离它最近标明纬度的两条纬线,这两条纬线分别是多少度?
生:20°N和30°N。
师:利用数学等分线法,我们估算一下北回归线的大致度数。
生:22°N。
生:23°N。
生:22.5°N。
师:同学们估算的度数已基本接近准确值,北回归线实际是23.5°N。那么,大家说说南回归线是多少度?
生:23.5°S。
师:地球仪上还有两条纬线是用虚线表示的,请同学们快速找到,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生:南极圈、北极圈。
师:请同学们用估算的方法估算一下南极圈和北极圈的纬度。
师:南北极圈也是两条特殊的纬线,同学们知道它们有什么意义吗?
生:在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师:很好!南北极圈是有无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出现,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出现。那么大家想一想,我国南极考察队应选择什么时间去南极考察?
生:12月中旬以后。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此时,北半球处于冬季,正好是南极的暖季,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内就会出现极昼现象,便于考察。
师:非常聪明!由于不同时间太阳照射地球的纬度不同,所以地球上不同纬度接受阳光的强弱不同,所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以回归线、极圈为界将地球分为5个热量带,获得热量最多的为热带,获得热量最少的为寒带,热带和寒带之间是温带,温带与寒带在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哪组同学能将它们填在老师的地图上?
(学生填图。)
师:其他同学再仔细观察地球仪,说说我国南北两端的纬度大约各是多少?计算一下我国共跨多少个纬度?看看我国处于哪一个热量带?
生:热带以北的温带应标明北温带,以南的温带应标明南温带,寒带一样也应分别标上南、北。
师:棒极了!这样就有利于区别了。
师:观察地球仪的同学,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广东南部、海南岛等南部地区属于热带。
师:确切地说,我国最北端在50°N,最南端在5°N,大约跨45个纬度,形成我国南北温差较大的特点。另外,我们将两半球的纬度各等分为3份,这样地球表面分成低纬度、高纬度、中纬度几个部分,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
生:南北纬30°之间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
师:好!那么我国处在哪个纬度带?
生:低纬度和中纬度。
师: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南部地区属于低纬度。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学习到此结束,看来许多同学意犹未尽。地球仪暂时借给你们继续使用,你们可以研究与纬线相交的经线的问题。请各组同学选派有兴趣的同学专人保管地球仪。
第三单元:
第二课:山川秀美──多样的地形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自然环境概况,即中国人民生活的环境。本课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环境只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如何体现人的存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是本课的主旨。同时,本课内容为第三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讨论分析不同地形区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通过读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这样的地势产生的影响。
(3)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进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不同地形特别是山区及学生所在地地形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剖面图的能力,分析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分为想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会(新旧结合掌握知识)→会学(读图分析掌握方法)→会用(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不同地形区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本课教学流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 听歌看画面,自由讨论 引入话题 激趣
地形多样 读图找我国的不同地形 指导学生读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本地的地形 读图了解本地地形区,讨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它地形区是否也可以这样发展。 指导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地形面积比例 读图判断,下结论 启发指导学生分析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小明和小玲的对话 分组结合对话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启发学生发现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形剖面图 联系地形图,小组讨论我国的地势 指导读图对比分析归纳 培养学生装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活动反思 思考讨论如何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启发组织发言 培养发散思维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介绍中国大好河山的图片(配歌曲)。
【提问】刚才大家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新课教学)
【承转】中国的山水和土地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将在这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歌声中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河山长在,灿烂文明永传。
【展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1)请同学们回忆地形的种类,看图找一下中国有些什么地形?
学生确定中国地形多样。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区?
学生思考后回答。
【展示】本地交通、稻田、渔业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学生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讨论。
【展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等地的图片。
【提问】其它地形区的人民是否一样生活生产,为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制约。
【叙述】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都统称为山区。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一历史教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