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中语文知识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部分)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部分)

[10-15 23:16:27]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阅读:9855

该话题富于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材空间。考生可以鸟瞰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可以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写世界对我的影响,也可以写我对世界的责任……大处着眼,可以写得深刻开阔;小处落笔,可以写得细腻感人。

话题中的“我”,将考生的关注点引向个体感受,“我手写我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理念。话题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每个考生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使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凸显出考生的个性特征。

此外,话题本身包含着主与客、大与小、虚与实、物质与精神、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等关系因子,考生无论选择什么文体,都比较容易捕捉到思辨性内涵,体现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七套答案

1. B 2、B 3、A 4、参考答案:(1)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宇文护都在晋阳,后来才派遣使臣迎请他们。

(2)到这次重新就任,百姓都很安心。

(3)当时已经与梁国通好,出使的人互相往来的时候,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点都不会接受

5、【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6.参考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语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7、参考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8、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9、参考答案:(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由悲到洗悲)的过程。

(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时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10.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磨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韧,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和,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11.答案:①“在”调至“参加”前;②“反应”改为“意识”;③“与”改为“向”⑤删除“之际”;⑦“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

12\参考答案:(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第八套答案

1、AD(A项,“只是”绝对化。D项,曲解原意,“绝对的顺从”就是丢失了“我”而非“建立‘我’”。)

2、C(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

3、①在艺术活动中,一方面表演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作为演岳飞和秦桧的演员,首先要把自己化为岳飞和秦桧,感受体验岳飞、秦桧的思想感情,化自己为表演的对象。②另一方面,表演者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演员在演岳飞和秦桧时,要把自己对岳飞、秦桧的鲜明的爱憎情感反映出 来,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我”与“非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4、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

其一,从创作角度看,创作的主要是在“非我”之中表现“我”,也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艺术活动“不可无‘我’”。

其二,从欣赏角度看,欣赏者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自己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我”的鲜明的个性来,因而艺术活动“不可无‘我’”。

5、①妻子深夜被厨房的声音惊醒。②妻子发现丈夫偷面包。③ 妻子和丈夫谈论“厨房的声音”。(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6、第①句,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心理(表现丈夫因偷吃面包而故 作镇定的心理)。

第②句,通过与第①句内容上的重复,表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

第③句,通过“头深深埋在盘子上”“没有抬头”的动作描写,表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写出了丈夫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或:表现丈夫因妻子的大度而羞愧的心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