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案例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10-15 23:16:27]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语文教学案例   阅读:9351

  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一直就如一位风尘仆仆、身心疲惫的老者。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的责任,肩负了太重的使命。其实,语文教学并非复杂无度,语文课也并非难教难学,只要我们冲出“误区”,登临高处极目远望,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课就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去制造“教改的森林”,让自己钻进去走不出来。教改本是一种“打枝”之举,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减轻重负,少枝多果正是教改的归宿。面对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是该说让我们轻装上阵的时候了。
  现象之一:教学目标“多维一炉”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三维界定是课程文化走向多维与和谐的重要里程碑。在课程改革中,把着力点置于传统所忽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是一种矫枉的需要,匡正的必然。在课堂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把后两维目标生硬地强加于本应牢牢夯实、扎实达成的“双基”中,三维目标被割裂,“双基”及其他目标被弱化、缺失。
  案例:《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天鹅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块,令人感动。它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齐来读课文第五小节。
  (学生读课文。交流。)
  生1: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
  生2:很快有许多天鹅都加入到破冰的队伍中来了。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1:它们非常勇敢。
  生2:天鹅们不怕困难。
  师:从“它们干的那样欢乐”中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3:她们很快乐。
  师:是快乐,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
  (同学们沉默了。)
  师:它们破冰苦吗?
  生:(齐声)苦。
  师:那你们该知道了吧,这叫以什么为什么?
  生3:以苦为乐。
  师:(满意地)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4:是乐观主义的精神。
  师:这说明团结代表什么?
  生:是快乐;是力量;是胜利。
  师:对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就是希望。
  反思:目标割裂,情感生硬。
  课程标准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构成一堂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所以,在设置过程中,应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展开,不追求在某一方面的盲目优化,也不忽略三维中的任何一方面。常言说得好: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贵在感悟。语文课要着眼于一定战略的“高度”,它关注的是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是学生生活经历的积累;强调的是学生生命体验的感悟,是学生人生历程的感悟,是学生审美情趣的感悟。从上述教学片段看,老师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学生才答出了老师需要的答案,这样的感悟,其情感是虚幻的、生硬的,三维目标自然也是割裂的,而不是自然的融合。
  建议:实现三维目标的无痕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的设立应该是平行的,无主次之分。更多的课程实践者形成这样一种思考:摈弃标签式的人文灌输,凭借知识与技能的基石,在言语训练中催生人文精神的顿悟,实现三维目标的无痕整合。魏南江教授认为,“态度与价值观”是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反思、批判和运用所实现的个人倾向性的提升,是一个隐性、渗透性的目标。就拿前面《天鹅的故事》那个片段来说吧。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读课文第五小节,给它加个标题。
  2.根据标题,给出句式:“团结就是_______”。
  3.想象团结的号子中隐藏着怎样的语言,以天鹅的身份来说一说。
  4.朗读第五小节。
  这样的教学环节既简单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训练中定会悟出伟大的精神和团结的巨大作用,三维目标的达成了然无痕。
  现象之二:教学内容“一网打尽”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教师角色主要体现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之中。这40分钟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实在太珍贵了。语文教师究竟应让学生在课堂中主要做什么?综观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小语教坛一直弥漫着一股“纷繁”、“热烈”的浮华教风!主要表现在执教者热衷于纵横无度地“开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如,教学《长江》一课,以延伸课外的名义,用大量的教学时间来组织学生探讨长江的种种知识,其结果是,语文课被异化成为各学科的大杂烩;教学《称象》,又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名义来空谈更多更好的称象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名义来机械理解和复述曹冲称象的科学依据,演示完整的称象过程。其结果是,语文教师干的是“肥了他人田,荒了自己园”的工作!
  反思:耗时费力,囫囵吞枣
  在这样“花哨”的课上,在教学内容被过度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被极度地扭曲和异化,学生忙碌的是信息性知识的记忆和吞吐,学生关注的是教师意图的揣摩和猜测,惟独不见课堂追求体现语文文化品位——“语言”的学习和吸收,惟独不见课堂追求凸现语文个性品质——“人本”的共鸣和对话。语文确实具有多重的育人功能和广泛的奠基作用,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因此可以虚化或淡化甚至忽略语言的学习和吸收这一语文本位的理由。让语文课轻装上阵,必须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建议:删繁就简——给课堂内容减肥
  入选教材的文章应该说是篇篇精美,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无不让人感到它的简约和精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反而导致满盘皆损。有时候,敢于取舍,简约流畅反倒是一种大气。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地对这块“布料”进行剪裁。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薛法根老师上《爱如茉莉》一课时,紧紧扣住“茉莉”来展开教学:“让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读课文,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去发现茉莉般的真爱,在充盈着茉莉花般真挚的字、词、句上做上记号,写上你的感受。”薛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去体味和感悟,让学生弃除了浮躁,安安静静、十分投入地读书、思考,不仅感悟到了文中充满情味的语言,更让自己真实的感情在笔下流淌。虽是简简单单一条主线、一个问题,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精神被唤醒,内心变得敞亮,个性得以彰显,主体得到弘扬。
  现象之三:教学形式“五彩纷呈”
  案例一:《赠汪伦》教学片段
  基本程序是:(一)读一读课文《赠汪伦》。(二)看课文图片说话。(三)做选择性学习。(1)分组想象表演各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学生画一画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四)再读两首赠别的诗。(五)学生总结收获,合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课堂中数不胜数,只要是评优课或者是汇报课等公开课,大量图片的展示,音乐的渲染,无节制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泛滥成灾,让我们觉得这样的课堂像雾像雨又像风。
  案例二:《小露珠》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组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第2、3、4自然段,再分角色演一演。
  (学生自由走出座位寻找合作伙伴,多数学生为了争角色而忘记了读书,只有少数学生在读课文。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也有些乱哄哄。)

[1] [2]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案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