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竹·石·人

竹·石·人

[10-15 23:24:09]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580

    设计理念
    
    古诗简练,但容含丰富。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以展现诗中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竹石》是一首好读易懂而又意蕴丰富的诗。诗面意思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领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诗中竹、石的形象显性呈现,遇过咀嚼能体味出两者的精神。但这不是本诗的全部,必须通过这两个意象相同品性的抽纳。导出借竹与石来表现的“人”来。故本诗教学,应力求突破思维的局限性,以诗引诗,读出诗意;悟诗中诗,充分渲染,由意境悟诗情;读诗外诗,在多向综合中渗透人文意象。由读懂诗意到意境悟情,就是由模糊而清晰的过程,最后的意象化理解,它又返归模糊。同时进行适度的韵律实践,引发学生诗意思维的联觉,由此及彼,以求融会贯通之效。巧用诗句进行写诗延伸,既是人文化的工具性,同时又是工具化的人文表达,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教学于是开放而有了活力。
    
    教学流程
    
    《竹石》一诗显性描写的是长破岩中的傲竹及坚定不移的顽石这两个代表着铮铮铁骨、不轻易屈服的意象,实则为表现诗人之傲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本教学设计依据诗的特点,安排了四个主要环节。
    
    一、尝试读。“雏翅试举。良辰好景初遇”
    学习古诗文,极需古韵氛围。搭好台阶,才能让学生有能力拾级而上,登堂入室。
    1.出示:
    寒风侵碧翠,绿雨舞婆娑。我本常青客,严冬耐我何?
    2.自主阅读,它是写什么的?怎么理解?任由学生作答,暂不下结论。
    [这是一首很奇特的诗,简单的诗句,却能表示不同的东西。这种开放性的阅读,能充分调动学生个性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探究本质的兴趣,迈出古诗阅读的第一步。]
    
    二、解诗意。“群燕呢喃。小园香径共徘徊”
    诗意情绪的生成,极需感悟性思维的参与。课外诗的猜读,为学习《竹石》奠定了兴致盎然的“诗维”基础。接着,就得延续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自读、自悟,领悟诗意。
    1.读《竹石》,借助注解,说诗意。
    2.交流、借鉴,逐步优化、深化对诗句的理解。指导讨论“东西南北风”的含义。
    [让学生充分理解诗面意思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不断地补充、修正、深化,才能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因此得充分运用阅读期待,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逐步提高。]
    
    三、悟诗情,“蓬山多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竹”、“石”这两个既不同又统一的意象的理解,感悟作者为“人”的正气、傲气。因为这个“人”隐藏在文字背后,因此它是本诗教学的难点。从诗面上看,竹的描写多于石的描写;竹在题目之先,会导致片面地认为诗就是写竹的。这对本诗的教学是一个难题,但也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错误,顺应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在“善意的谎言”中,达成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学时,可先品“竹”,再品“石”。
    (一)品“竹”
    1.诗中写竹,写它的什么?指导学生抓诗中的重点词来理解竹的形象。通过诗眼“破岩”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想象:竹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四季轮回,会遭遇哪些?以情境模拟、换位体验,丰满学生对竹的精神的认识。
    2.点破谜底,明确课前所读的诗是写竹的。理解“严冬耐我何”中的竹子形象。
    3.体会诗中诗,借用诗语赞竹。为深化对“东西南北风”含义的理解,可顺延诗意,适机荐读毛泽东的诗“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让学生化用句式“____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来赞竹。在充分感知竹子的生活环境、四季遭遇的基础上,以诗意的形式表达对“竹”的理解与崇敬。
    4.突出意象。用一个字概括:这是一竿____竹。(如:劲、倔、强、韧、顽、烈等)
    [对于物体精神的归纳、领悟,大多数学生是茫然的。他们不知从何入手,由何展开。哪怕是寥寥数语的诗,也会如此,所以,必须加强阅读视角的引导。本环节,让学生找出能展现竹子精神的词,实际上就是以虚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聚焦思维。层层缩小,由面及点,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读诗就该有诗意的表达。借用现成的句式来赞颂竹子,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感,进行有益的诗意思维的培养,读诗、悟诗、写诗融为一体。这既是发散性思维的回笼应用,又是恰到好处地“诗维”启发,体现了诗教的特质。]
    (二)品石
    1.辨题:本诗写“竹”还是写“石”?
    2.研读。从何处读懂石的,重点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领会石的坚、顽。
    3.赞石。这是一块____石。
    [本诗的精妙,至此又发掘了一次。同样的诗句,它还有另外的解读。这样就必须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由赞“竹”思维转到赞“石”上来。]
    (三)悟“人”
    经过两番小高潮的设伏,势已造足,该是进人最具意味的本质探求了。对于此前扔的关于“写竹写石的争论”的小石,终将激起诗意本源的涟漪。奇诗出自奇人,奇人有其奇思。起承转合,从此进入对诗作者的探求中去。
    郑板桥被誉为“扬州八怪”,到底“怪”在哪里呢?分三层介绍:一、不与贪宫为伍,爱民如子,说板桥为官时的清廉;二、不求富贵,安贫若素,指板桥平常时候的善举,常散钱于穷人;三、不跟风作画,以画寄情,板桥自有一套作画风格,不随当时世俗画风。每个层面的介绍,都配上相应的诗句,当成扩展性的阅读,丰富学生的见识。同时,领略每一层的性格之“怪”后,仍用“____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句式来盛赞郑板桥。
    相对于读懂诗意、领悟诗情来说,理解诗作者的人生经历。往往是学生最难把握的。所以必须引入诗作者相应的材料,作为补充性阅读。而且,对于读诗来说,以精要的语句甚至也是诗句的形式介绍人物的方式,似乎更符合当前的学习氛围。实际上,这时候的诗句引入,也是“主题阅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精巧的诗语练习,是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诗意触觉的有力保证,应该大力倡导。
    最后概括“这是一个人”,以语文的方式,让这样的“人”典型化为文学范畴里的“意象”。至此,作者为什么将“竹”、“石”写得那么怪,就不言而喻了。“借物喻人”的文学手法,于此彰显无遗。
    
    四、拓展读。“醉赏烟霞,风景这边独好”
    郑板桥之“怪”,其实正是他的“正”。“郑板桥”三字的含意,其实远不止课堂所提的那么简单,它还存在于很多的生活细节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该让学生继续求“怪”。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从他的字、号中也可探得其为人。“板桥”的由来,据说跟“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关。郑燮取这样的名,这样的号,想表露什么?运用学法,探究名句,深化形象,内化

[1] [2]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