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例谈探究性学习中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

例谈探究性学习中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

[10-15 23:19:38]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阅读:924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诱人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怎样创设学习情境,才能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又能取得教学的实效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积极探究
  
  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课堂上,教师切莫老板着面孔,也不可故作严肃之态,以免人为地造成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望而生畏。师生要平等相处,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评价时教师要常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这个见解很新颖”,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高涨的创造研究欲望也大有裨益。在我的课堂上,插话、做小动作都是可以原谅的。我不求表面的形式,而求内在的专心。学习是一种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片面性或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相反,对学生的探索行为应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同时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他们走到科学的研究轨道上来。
  
  二、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探索空间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忠于”教材的观念,按照素质教育这个大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实践和探索的学习环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长方形特征的教学,现行教材的编排是先具体感知长方形,然后从边和角这两方面去观察其特征。但为什么要从这两方面去观察,学生并不知其然,致使整个过程处于被动状态。其实从边和角的特点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学生是有一些经验的。我们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对教材作如下处理:先让学生用两组长短不同的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观察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为什么不同,由此把学生模糊的认识明朗化,体会这类图形的形状是由边和角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必须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去观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这样就使后面的探究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行为了。
  
  三、创设猜想情境,诱发学生探究
  
  猜想是学生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猜测与探究。关于“猜想”,波利亚的论述可谓精彩而深刻:“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确实,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一种“猜想”学习的情境,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猜测,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具魅力。
  例如,在学生经历了借助计算器把几个分数化成小数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分数化成小数的两种结果,即能化成有限小数,或是化成无限小数。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哪部分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于是学生提出:
  (1)与分子有关; (2)与分母有关,与分子无关; (3)与分子、分母都有关; (4)好像与十进分数有关。
  如果没有学生的猜想,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为什么要研究分数的分子?为什么要研究分数的分母?为什么要研究十进分数?这是学生自己大胆猜测而产生的问题,完全符合学生的需求。分数化成小数的探究就从这些猜想自然展开。
  
  四、设计认知冲突,吸引学生探究
  
  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探索协调的途径。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在新知和小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小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从“周长”概念导入新课后,要求探究测定下列圆的周长的方法:
  (1)测量铁丝弯成的圆的周长。可以剪断铁丝并拉直测定;
  (2)测量滑轮的周长。可以用线绕一周测定;
  (3)测量硬纸剪成的圆的周长。可以在直尺上滚动测定;
  (4)测量用系着绳子的小球甩一圈形成的圆的周长。怎样测定呢?
  这些新颖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探究知识、积累知识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置于“欲罢不能”的境地,探究欲望油然而生,接下去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励学生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思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
  如教学“折扣”,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六(1)班有9名同学星期天到峙山公园游玩。售票处写着:每张5元,10人以上八折优惠。他们买门票有几种买法?哪种最合算?
  这个开放性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起了学生参与计算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探究知识的兴趣。
  
  六、故意设置错误,深化学生探究
  
  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使他们不仅明确错误之所在,而且知晓错误的原因,通过改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这对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如:一项工程,甲独做1/4小时完成,乙独做1/3小时完成,如果甲乙两人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
  教师故意列出1÷(1/4+1/3)的错误算式,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探究热情再次被激发。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创设情境,设计冲突,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探索和思考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以后,伴随而来的将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方面的问题将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