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小学思想品德在体验中成长——小学生体验活动促进品德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

在体验中成长——小学生体验活动促进品德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

[10-15 23:16:27]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小学思想品德   阅读:9367

  解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学生:
  (1)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说句实在话,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已不同于我们那个年代,他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网络、影视、各种卡通图片等大量信息影响着他们,再加上本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促使学生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形式更加丰富,接受的信息更多。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品德与生活知识的体验,学校品德与生活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品德与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乃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关于品德与生活的朴素认知,都构成学生进行品德与生活学习的“特定视界”,影响并制约着品德与生活学习。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正如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这应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点。
  (2)学生不是一个“容器”
  陶行知先生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他在讲台上撒了些碎米,然后从箱子里捉出一只公鸡,先用手按住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公鸡不从;再扒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灌,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吃。陶先生松开手,公鸡自由地活动了一会儿,便悠然自得地吃起米来。公鸡与学生学习,风马牛不相及,但蕴含的道理相通。正如陶先生所言:“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许情愿学的,即使学 ,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教育,不是往学生的脑袋中灌装东西,而是让知识在孩子的脑海里生根,慢慢“成长”出来。品德与生活知识就不能简单地有教师的头脑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而不是外界所强加的。学生的品德与生活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真正实践出来的。
  品德与生活教学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指导日常的生活,注重的是情感的教育,实践的意义。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未必能适应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因此,我们要打破“上课一定要在教室里上”的观念,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实践中、到集体活动中去学习,去探索。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卡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情感体验是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
  然而,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体验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的形式,具有实效性。
  “体验”,是指人通过参与活动和交往实践,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以及获取直接经验和感受的心理内化过程。这种直接的经验和感受,包括认知、情感、态度、技能、观念、自我意识等各种心理成分。体验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整体的心理加工内化过程。所谓“体验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通过组织或利用学生实际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让学生获得积极道德体验的同时,主动把道德活动实践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因素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态度、能力、观念和品质的过程。它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对体验教育在思品课中的运用有了一些浅薄认识。
  一、准确把握,体验活动的关键
  准确把握活动目标。体验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体验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归。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的。
  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体验活动教学,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时空是开放的,有课堂中的活动,也有走出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具体形式包括讨论交流、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选择活动的方式时,要有儿童意识,即活动方式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考虑学生的需要、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比如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而高年级学生则部分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因此,低年级的活动宜以具体形象为主,高年级可适当增加理性思考的分量。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能力水平、学生乐于积极参与的活动,将明显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儿童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因此,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往往只有部分学生参加,而很多学生则成为观众。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创设条件,力求让全体学生参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当然,人人参与并不等于人人在活动里都得扮演同样的角色,都做同样的事情。有些活动可以分组进行,这样在大班教学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加活动。对于一些需要分工合作开展的活动,教师要注意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儿童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关键是要形成全体学生的互动,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参与活动,有机会直接进行活动体验,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实现全体参与。
  二、情境创设——体验活动的前奏
  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助于转化道德行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由于创设情境,可以营造课堂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德育内容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情境,是推动学生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媒介。
  1.巧捉突发情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思品课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我们就可以巧妙利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如有一次上思想品德课,我刚走进教室门,只见同学们捂着鼻子,嘴巴里大声嚷嚷:“臭死了,臭死了。”原来,班中黄佳同学由于身体不适呕吐了,她难受地趴在桌子上,脚底下吐了一大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看到自己同学生病了,同学们无动于衷,还表现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我真有些生气。我连忙跑上去询问病情,得知并无大碍后,就对同学们说:“老师去倒杯开水来,请哪位同学帮她把呕吐物扫扫掉。”说完,我就走出了教室。可是当我回来时却没有一个人帮她,我愕然了。经过缜密思考,我决定抛开原来备好的课,在黑板上写下了《当我生病时……》,那节课,同学们谈了许多……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后来有好几位同学主动提出来愿意帮她。在那一星期的周记中,有许多同学都写到了这件事,文中感情真挚,认识深刻,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从这以后,我发现班上学生稍有不适,就会有学生向我汇报,表现出关切之情,这可喜的变化,着实让我惊喜不已。

[1] [2] [3] [4]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小学思想品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