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以生活为本位,引领儿童提升德性――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构建
[10-15 23:19:38]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小学思想品德 阅读:9609次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当前的思品教学,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形式上存在着严重的说教化、成人化、知识化的倾向,教师的教学只重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独特的内心体验及行为的变化,因而学生学习到的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并没有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学到的充其量只是毫无生气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一旦这种知识放到具体的社会大环境中,气泡必然升华。学生在现实面前对自己该采取什么行为还是茫然不知所措。可见,这种局囿于书本世界,脱离儿童现实生活世界,回避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的“纯而又存”的教育,它的实效性是不强的。究其因是我们实际教学中的书本世界与周遭的生活、生活中的儿童存在着一个跨度,而我们的思品教学不能跨越这一障碍,触及儿童的内心,也就不能对活动个体的儿童产生真正的触动和影响,因而也就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如何增强思品教育的实效,使之成为真正的有力量、有活力的教育呢?关键在于:以生活为本位,引领儿童自由自觉地提升德性,构建起生活化的课堂来。
www.xiaozhibei.com 融性和相互渗透的特点。例如“我在成长”的主题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自我认识、理解尊重他人,以及生活态度、法律意识等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呈现时,可以采取散在的方式,渗透在不同年级中进行学习。呈现的时候,可以在表述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化。我在每节品德课备课时,分析教材前,就采取参照标准,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先分析学生的知行基础,再确定通过教学后要达到的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更现实,又有针对性,提高达成度。如上《待人要宽容》一课时,我根据学生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受委屈斤斤计较,对别人过失抓住不放,对人严对己宽等不良品性,就重点来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胸怀宽广,不斤斤计较,要逐步养成宽容待人的好品德,但学生在懂得待人要宽容的道理后,因学生年龄小还是难以区别待人宽容与是非不分的界限,所以教学时我补充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划清界线。这样,生活化的目标就落在了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就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实践证明,这种以学生的认识基础为起点,又在原有基础上的适度拔高的目标,切合了学生的实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 活化课堂构建的理论依据
1、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一种真正的品德教育
马克思曾说过,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从这话,我们知道了品德与生活是一体的。脱离了生活,我们教学中的道德就成了僵死的条文,抽象的原则。可以说,道德植根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这一沃土,道德就不能呼吸了。因此,学生习得品德的规范,即“拥有品德”应通过生活过程来展现,也就是他的学习道德的过程必须在现有的社会情境中进行,而别无捷径(希冀接受书本上的道德观念就可习得品德规范)可走。这正像要学会游泳的人必须下水,而不能光凭在岸上做动作那样,所以品德教育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
2、生活化的品德课堂适合儿童的认知特征、思维水平
以往的品德教学,教师主宰着课堂的一切,用“独自式”的表演来演绎书本中的道德规范,以致学生没有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空间,师生间缺少对话和交往,更谈不上思维与思维,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因而课堂教学就变得机械化、程式化。而生活化的课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摒弃了道德法官的意识,以朋友的身份,向学生敞开心扉,与道德实践主体的学生就事事关己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展开坦率的讨论.它使品德教育成为具体的、可感的、可触的内容,儿童自然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在实际的活动中自由自觉地将自己的认识、体验、感悟化于生活之中,真正张扬了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理性道德。
3、生活化的品德课堂符合现代认知的心理学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提倡的是动态的构建性的、过程性的知识观。儿童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课堂中通过体验,把活动过程中蕴涵着的各种客观的知识加以处理,构建自己的道德规范,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或经验,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因此,活动不再是特定的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成为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拥有的品德及拥有的过程变得难以分割。这种提倡“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课堂强调了知识的过程性,强调了活动的构建功能,符合了现代认知的心理学。它使儿童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进步,在发展,在实现自我。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需求,这可是推动人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力。
4、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之列,它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如三至六年级的思品教学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同心圆扩大”的框架构建体现了综合课程设计的特点,展现了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有利于学生形成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经验和形成,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它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它特别呼唤对生活的回归。这种回归的第一要义就是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的联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使儿童在生活中是感受得到的,找得到的,它使儿童感受到课堂对他的“个人意义”,这对儿童现在和将来的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有效途径: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品课堂?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确定思品教学生活化目标:
思品教学的内容标准的每一个主题下的学习内容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同的年级达到的标准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使用标准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内容的交
2、优化、生活化思品课的教学素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雪崩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的事物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身处新时代的学生同样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地更迭着自己的认知状况,而我们德育内容的更新则显得相对滞后,教材中的有些事例和学生周遭的生活、认知水平严重脱节。教材缺乏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因此,生活化的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或按照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取舍、调整、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来扩展教材,使教材走进学生、走近生活,而不需要呆滞地照本宣科,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道德规范。只是教师在教学中需将蕴藏于儿童自己生活中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和问题的呈现过程、方法与道德知识的传授有机地融合起来。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与儿童有限的认识和行动能力相匹配,重视儿童的独特体验,让儿童在讨论、交流、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中学习。学生如此生活的过程其实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是极具教育作用的。因为对于熟悉可感的学习内容,学生是最感兴趣,最容易积极主动地参与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倍感亲切,易于接受,因而,也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看好书读好报》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懂得好的书报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源泉,智慧的结晶,我们多读就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有助于学习。但对如何选择好的书报?怎样科学读书,提高读书质量?等问题学生缺乏指导,因此,我利用班会课等形式开展红领巾读书活动:学生推荐好书,说明理由;阅读书籍,制作读书卡片;交流读书心得。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对阅读的书籍加以筛选,还知道了读书应讲究一些方法,如读书的面要广,读书时要注重理解,读书时要勤动笔头。这样,由教材的纸上谈兵走向了实际操练,由封闭式的教学走向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多元化开放教学,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不仅拓宽了选择好书的途径:如从同学、教师、校图书馆、书店、因特网上得到阅读的材料,同时培养了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小学思想品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