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10-15 23:08:43]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初一历史教案 阅读:9524次延庆观
位于开封城内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一处道教胜地。为纪念我国道教中的全真派创始人王吉吉(王重阳)传教和逝世的地方而建此观,原名重阳观。明洪武六年(公元1317年)改名延庆观。观内玉皇阁造型特异,阁南15.6米,上圆下方,共分3层。底层四方形,中层为八棱形,以碧色琉璃瓦做人字形,如同屋山,八角拱起;顶层为一八角亭,砖栏刻花,粉红墙壁,顶部碧色琉璃瓦,上置铜宝珠,亭内有玉皇大帝坐像一尊。玉皇阁结构诡奇,具有元代特点,明代风格。
南宋皇城遗址
行政位置:上城区南星街道
地理位置: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麓,南抵笤帚湾,北达万松岭
1986年4月23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单位。
2001年6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原为隋唐时期州治、五代吴越国 (907-978)的王室所在地和北宋杭州州治。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君臣一行,南渡抵达杭州,以此为行宫。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都为临安(今杭州)后,以行宫为基础,在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麓,南抵笤帚湾,北达万松岭,方圆9公里的范围内,是皇帝大朝的地方,其西是日朝的垂拱殿。宫城后苑,林木葱郁,怪石夹列,四时花木各题雅名。供皇帝四季游乐的亭台楼阁。有奏醉卧的钟美堂、夏季避暑的翠寒堂、中秋赏月的依桂阁、冬天观雪的明远楼。苑内还有叠石如飞来峰,甃池似小西湖。
德祐二年(1276),元兵进占杭州,元将伯颜掳走了宫内所有人员和器物。人去宫空。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民间失火,殃及皇城,宫内建筑焚毁过半。嗣后,改垂拱殿为报国寺,改后殿为小仙林寺,改福宁殿为尊胜寺,改芙蓉阁为兴元寺、改和宁门侧为般若寺。至正十八年(1358),重修杭州城垣,将南宋皇城截于城外。元末诸寺相继圮毁,皇城渐成一片荒丘。今凤凰山摩崖上,尚存“忠实”二字石刻,相传为宋高宗赵构所书;“凤山”二字石刻,是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洛人王大通的题字。
景德镇陶瓷介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号称“瓷器之国”。英语“CHINA”,既称中国,又名瓷器。瓷器是“泥琢火烧”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人心目中崇高地位。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莹莹白玉瓷,漫漫芳菲路。景德镇上下千百年瓷路不断,瓷都声誉久盛不衰,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又以“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多姿”而著称。尤其是融工艺、书法、绘书、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瑰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绮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代景德镇陶瓷艺坛上,其主流力量已从古代师徒相传的工匠艺人转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陶瓷艺术精英。运用陶瓷艺术专业知识和设计特长,打破了陶瓷艺术的固有格局,把沉实丰厚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寓美意识有机融合,借鉴国外艺术之精华注入日益更新的民族艺术之中,创造出了无数的具有时代意境的精美陶瓷作品,以强烈的现代陶瓷艺术创新引导着东方陶瓷艺术的新潮流。
北宋的东京城的布局
北宋都城东京是在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代旧城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宅有皇城、里城、外城三重城墙,皇城周长9里、里城周长20里、外城周长48里。皇城是东京城的核心,供皇帝办公以及后妃居住,中央朝署官衙则多分散在里城办公,杂处于居民和商业区之间。自皇城正南门宣德门起,向南经过里城正南门朱雀门,直到外城正南门南薰门的中心大道,宽约200余步,称为“御道”,是全城的中轴线。东京城内商业兴盛,热闹非凡。形成了若干条商业街,出现了夜市和早市。相国寺周围,是个大型的热闹场所,每逢庙会,远近四方的商人都汇聚到这里,出售各种货物。城内各种杂技、戏曲表演,更增添了许多生动的色彩。
《耕获图》的解读和运用
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无论是现行本,还是课程标准实验本,都采用了《耕获图》来说明宋代江南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
宋代耕获图(故宫博物院藏品,采自《宋人画册》
教科书上的《耕获图》是根据故宫博物院《宋人画册》中的扇面画《耕获图》照片描摹的。原图为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25.7厘米,签题为杨威所作。杨威是南宋名画家,擅长画田园风光,但其作品世已无存。《耕获图》上并无款印,清代人仅凭绘画内容定为杨威所作,不足为信。此图见载于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系南宋作品是无庸置疑的。
从《耕获图》画面上看——起伏连绵的青山下,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流淌,两岸稻田像鱼鳞似的,一片连着一片。小河东岸,北面是绿树环抱的庄园大门,门前岸边有一架翻车,南面是一片片稻田。小河西岸,南面是仓场,北面是一片片稻田。在东岸稻田和西岸仓场之间,有一座小木桥。画面上总共有78个人物。在庄园门前,一位老者策杖而立,悠闲自得地欣赏着田园劳动风光,这是前来视察的庄主。在木桥东头田埂上,有一个手持遮阳伞的人,他是督促佃客劳动的监工。其余的人都是佃客。他们正在从事耕地、耙田、插秧、灌溉、筑场、耘田、收割、挑禾、上架、脱粒、簸扬、舂米、入仓、堆秸等不同的劳动。画家描绘的是一座江南地主田庄生产劳动的场面,重点反映了种植水稻的佃客从耕田到收获的全过程。《耕获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
从《耕获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大量信息,结合史籍记载,深化对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的认识。下面先谈谈《耕获图》所反映的租佃形式和经营方式,再谈谈《耕获图》所反映的宋代江南水稻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封建租佃关系在宋代得到普遍发展。客户已经作为社会的独立阶层——佃农而存在。北宋官方户统计,客户的人数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而实际人口要大大超过官方的统计数。《文献通考》卷2“户口”引叶适的话,说:“大抵得以税与役自通于官者不能三之一,三之二者为田主之佃户,有田者不自垦,而能垦者非其田。”
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形式不同、产品分配方式和人身依赖关系也不同,所以宋代的租佃制有“合种”与“出租”两种形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一历史教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