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一学习辅导初一历史辅导资料初一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10-15 23:08:43]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初一历史教案   阅读:9524

经过赵书等人十几年的挖掘整理,古老的蹴鞠以新的面目得到重生,更为新形势下的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贡献。

赵书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工作不容忽视,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流失。在北京挖掘整理出的100多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有50多项先后列入民族运动会竞赛或表演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蹴球比赛总裁判长、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夏汉明说,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加强从项目设计、规则制定、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才能有好的效果。比如蹴球,由于所需器材简单,场地面积小,可进行单人、双人、团体赛等几种形式较量,且兼具锻炼价值和观赏价值,因此有利于推广普及。

邸报的历史演变

新闻出版业认为“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本来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也有人说始于西汉。颜师古说:“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邸”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由此而有“邸报”之称。“邸报”又称“邸抄”,另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属于新闻文抄。现存最早的邸报,据说是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距今已一千一百余年。该报被认为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唐《开元杂报》是开元年间发行的邸报,该报系雕版印刷,质量不是很高。本身原无报名,因其发行时的年号是在开元年间,后人便称其为《开元杂报》。“杂报”是邸报的别称。

宋代的报纸称谓很多,有“邸报”、“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邸报”是其中最通用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地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吏任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邸报”的发布要受中央政府的严密控制。宋朝的“邸报”大部分都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论禁小报》说:“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如,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小报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如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之。”

明末,活字印刷术开始用于“邸报”印刷。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

清代“邸报”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因为用木活字印刷,印刷质量不佳,有的字体歪斜、墨色漫漶,校对也不够精确,错字较多。但因内容新颖,销路居然不错。西方印刷术传入后,遂改用铅字版印刷。

“邸报”在世界报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华民族在印刷术方面的巨大成就。

宋代的瓦舍勾栏

唐代的寺院戏场到了宋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夜禁制度的瓦解,开始走向民间,形成了宋代遍布市井的勾栏瓦舍。

瓦舍──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图205)为南宋临安的瓦舍分布状况。

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又考虑了对观众的安置建造全封闭的形制,四周围起,上面封顶,演出可以不考虑气候和时令的影响。在其内部,一面建有表演用的高出地面的戏台,戏台上设有乐床。其后是戏房,戏房通往戏台的通道称为“古门道”或“鬼门道”也就是上下场门,其他面则是从里往外逐层加高的观众席,叫腰棚。其中正对戏台而位置较高的看台又叫神楼。观众席里又有最上等的座位叫青龙头,位于靠近戏台左侧的下场门附近。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对外售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它历经了北宋、金、元、明朝前期400余年时间。这一时期中国戏剧的演出场所以勾栏瓦舍为主,神庙戏楼为辅。

宋代戏剧的发展

中国的戏剧早在周朝(公元前11世纪)就已处于萌芽状态,但从实质上看,不过是从具有明显宗教性质的祭祀仪式转变而成的含有戏剧意义的歌舞,一直到唐代(公元618年--907年),中国戏剧还只能说是略具戏剧雏形的歌舞,而真正中国近代社会的戏剧却是在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综合了各种歌舞形式及说唱艺术才产生出来的。

宋代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改良政策,在政局稳定、经济逐渐趋于繁荣的情况下,唐代曾兴盛一时的音乐文化生活又重新活跃起来,宋代继承了唐代留传下来的一部分音乐文化遗产,在技术方面,从宋朝起,由于乐器,如琵琶和笛子、箫等乐器的改进和完善,记谱法的确定,演奏技术和器乐有很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音乐舞蹈艺术及杂技相互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戏剧这一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

在演出场所方面,由于宋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都市日趋繁荣,买卖日夜不绝于市,所以通俗文艺就在都市里大为盛行,娱乐场所纷纷设立,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或“勾栏”。据记载,大约在宋代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宋朝都城汴梁东西南北四城。规模较大的瓦舍,一座就可容纳大小勾栏五十多棚,观众上千人,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傀儡戏、影戏、说史书等等。瓦舍为这些艺术形成的相互借鉴、融合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戏剧艺术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随着瓦舍的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书会,当时人们把书会中的成员叫“书会先生”,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职业脚本作家,他们专门编写话本、剧本等各种形式的演出脚本,为适当演出需要,书会组织还吸收了大批不得志的文人,这些文人经常与艺人合作,所以对舞台演出的要求非常熟悉。同时,艺人们经常与文人接触,对提高演员的文学与艺术素质,提高演出质量与艺术创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宋代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杂剧是宋代戏剧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广泛吸收了瓦舍众多的表演、舞蹈艺术,并将其有机地融汇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杂剧。杂剧除歌舞外,还有对话,大概由四五个人表演,他们涂脂抹粉,扮成不同角色,主要用唱词和形体动作来表演故事。

宋代杂剧一般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为艳段,是正文的引子;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正杂剧,是一些故事演唱,滑稽说唱或舞蹈,第四段是杂扮,主要是些调笑的内容。宋代杂剧虽然夹杂了大量调笑内容,但它还是能起到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作用,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它的讽刺性更强。从内容方面杂剧大约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对话为主,以不同角色之间的对白讲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第二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杂剧在歌舞戏方面又分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歌唱故事的,这类演出用歌唱讲述一个故事,而且有具体人物的描写,第二类以描述生活中的实物来反映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第三类是叙事性的节目,以描写某种行业为题材,第四类以曲调来唱四季变化的自然景物,第五类则是由一些滑稽、调笑的唱段组成的剧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一历史教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