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贝文库 :专注文档资料8年,极速海量,用心打造! 首页 |注册 |登录 |帮助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当前位置: 小智贝文库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学生知道了教师是否还要教吗?

学生知道了教师是否还要教吗?

[10-15 23:08:43]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阅读:9908

前一周我和我的孩子们正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学生们对这些内容十分感兴趣,上数学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特别是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学生掌握得特别快,课中,当学生数完几个长方体中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后,学生们就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当然有些学生自己课前已经预习了),这下可乐坏了我,我想我的孩子真聪明,本来安排两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不到就完成了。而且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正确率很高。我十分得意。 
课后,回到办公室想同事们介绍了我的成功经验,当时就有同事觉得这样上,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能有些模糊,我还是坚持我的做法。 
第二天数学课,我并没有先上新课,而是想验证一下我昨天的教学效果,课前出了一些“检测题”: 
一、口答: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计算下面长方体的体积。 
5厘米 
12厘米 4厘米 
6分米 
两大题答完正确率很高,没有谁不会的,我暗自为昨天的教学成功而感到高兴。正准备想上新的内容,突然想到书上还有一道题目由于昨天时间比较紧没来得及做,就请学生打开书本进行解答。题目是这样的:下面各图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做完后,我依次请学生汇报。一个学生把手举得很高,看他很积极的样子,我就请他回答,“第一幅图有18个。第二幅图有12个。”听到答案,我吓了一跳,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忙问班上其他学生他的答案对不对?居然有很多学生说“对”, 我急着问:“你们是怎么得到答案的?”生答:“这幅图的长是3厘米、宽2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不就是有18个吗?”这部分学生还怔怔有词呢?我心想昨天的题目确实都是这样做的,学生怎么没有一点应变能力呢?我忍住气继续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有一个学生胆怯地回答:“第一幅图有10个,第二幅图有9个,因为我觉得他们用长乘宽乘高来求体积是不对的,因为这两个图形不是长方体,应该用数的办法求。”经他这么一解释,许多同学恍然大悟。…… 
当学生在这道题上出了这样一个“笑话”后,我第一感觉是我昨天的教学是失败的,正如我的同事所说,学生会做题目,而空间概念没有很好地建立。反思我的教学有如下几个教训: 
一、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很强,我们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提升。 
学生对新知都感到十分好奇,尤其是一些容易领会的新知,他们会自觉地去预习,以便在课上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上面片段中,学生在学长方体的体积前,大部分学生就已经知道了体积计算的公式了。所以当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去探索,很早就举手示意回答,生怕给其他学生汇报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课上教师看到学生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以为学生真的理解掌握了,其实,学生们只是很机械地记住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而对这一公式的由来并不十分清楚,而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又恰恰是在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当然,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就存在困难了,才会有如此的“笑话”发生。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去应对呢?思考再三觉得可以这样处理。当学生迫不及待地汇报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后,教师可以这样质疑:“我觉得你的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你能说服大家吗?”这一问又让学生回归到体积公式的推倒过程上来,这样做一方面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定下心来专心研究体积公式,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教师在推倒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不规则长方体,让学生用数正方体的办法来求这些图形的体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变化摆放的位置,实现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彻彻地地的理解了新知。 
二、教师不能被课堂上热热闹闹的

课堂氛围所迷惑,要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目标。 
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认知方面不会完美无缺。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后,学生在小组内得到的结论,一般都是几个优生在主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配角”,一旦优生得出了结论,他们就在课堂中起劲地附和着,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能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正确把握住本节课所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想想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要有一种质疑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你才会稳定住学生浮躁的情绪,才会有效地实现你的教学目标。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让你“满堂灌”、“死教书”。 
三、学生知道的知识不一定真的理解掌握。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知道的知识大概有这么几种:1、是通过预习获得的;2、是家长预先告知的;3、是课堂上从优生出知晓的;4、是出于自尊,不懂装懂的。真正理解掌握的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可能只是略知一些“皮毛”而已。既然如此,学生知道的知识还是应该正确地去分析,该讲的还是要讲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双主体”的作用,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