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创新数量关系式,巧解时间应用题
[10-15 23:19:38]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解题研究 阅读:9172次创新数量关系式,巧解时间应用题
www.xiaozhibei.com nbsp; 例6某厂上半年2—6月生产,上半年生产了几个月?
三年级“年、月、日”单元时间应用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很棘手。尤其相减时,学生总习惯于用大数减小数。在此习惯支配下,计时法不统一时往往用普通计时参与计算造成错误,如上午6时到下午3时,经过的时间用6—3;或者虽化成了24时计时时刻,也一律用大数减小数,如下午3时到第-二天早晨6时,经过的时间用(12+3)一6。老师们感到力不从心的是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目的,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往往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苦,严重影响了师生的教学情绪。
反思时间问题,根据两个已知量和一个未知量,我构建了新的数量关系式:后时一前时=用时。“前、后时”分别指开始、结束的时间,“用时”指经过、生产等时间。有了数量关系式,不管是求后时、前时,还是用时,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就转到找三个量上,思路随之豁然明朗,这就大大降低了求解难度。下面利用关系式分类求解一组例题,顺将求解过程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指出来,以利于正确使用。
一、同日的
只要注意计时法和单位的统一,问题就比较简单,这里从略。
二、隔日的
例1下午3点到第二天早晨6点,经过了多长时间?
例2小明一家从南京出发坐了47小时的轮船,于10月3日早晨6点到达重庆,他们是哪月哪日哪时上的轮船?
例3.小明一家10月1日早晨7点从南京乘船出发去重庆游玩,中途乘了47小时的船,小明一家什么时候到的重庆?
例1、例2分别求用时、前时,特点是后时不够减,这时需要根据题目条件加24再减,隔一日加一个24,隔几日加几个;如隔日未知,再看加几个24,直到够减为止,加几个就向前推几天。
例1“第二天早晨”——隔一日,加一个24。24+6是后时,12+3是前时,用(24+6)一(12+3)求解(计时法不统一时,普通计时均化成24时计时)。
例2隔几日未知,加2个24才够减,前时=后时一用时=(24×2+6)一47=7(时),所以要向前推2天,3日一2日=1日,答案是10月1日上午7时上的轮船。
(当“用时”数目较大时,可以用除法看它有几个24。不必一个个地去加)
例3求的是后时,后时=前时+用时,7+47=54(时),如果前时+用时的和超过24要除以24,商几就向后顺延几天,54÷24=2……6,2日+1日=3日,所以到的时间是10月3日6时。
三、隔月(季、年)的
例4小明一家9月29日早晨7点从南京出发坐船去重庆游玩,共坐了47小时的船,小明一家是哪月哪日哪时到的重庆?
47+7=54(,J、时),54÷24=2……6,2+29=3l(天)。
因九月份只有30天,所以用31—30=1(天),那就是下月的1日即10月1日,时间是6时。
例5今年6月27日是星期二,明年元旦是星期几?
后时是元月1日,前时是6月27日,无法减,要将后时折算成天数。折算的方法是把前时到后时前一个月经过的月份天数全加起来,再加上后时月份的天数(如果中间还隔若干整年,按年度天数加进去)。6月至元月经过了6月30天、7月3l天、8月3l天、9月30天、10月31天、11月30天、12月3l天。
后时=30+31+31+30+31+30+31+l
=30×7+5=215(天)
后时一前时=215—27=188(天)
188÷7=26……6
2+6=8、8—7=1(星期一)
用前时的星期几+余数=后时的星期几,如果超过7,再减掉7,差就是星期几。
&
后时是6月,前时是2月,6—2=4,4+1=5(月)。
例7 2004年2月15日开学,7月3日放暑假,这学期共有多少天?
后时7月3日折算成天数为2月29天(闰月),3月31天,4月30天,5月3l天,6月30天,29+31+30+3l+30+3=154(天),后时一前时=154一15=139(天)。
例8 2004.年2月14日寒假结束,7月3日暑假开始,这学期共有多少天?
后时为154天,前时为14天,154一14=140(天)
140—1=139(天)
上述例题又涉及到如下几个问题:
1.涉及2月的如果求天数、时数要考虑是否闰月。
2.后时折算成天数或前时加用时的和折算成后时的月份天数,前时所在的月份要算全月的天数,后时月份有几天算几天。
3.加“1”减“l”,不加不减的问题。
观察例5至例8,例5、例7不加又不减“l”,例6加“l”,例8减“1”,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去判断呢?
这主要涉及用时与前、后时的包容问题,若前后时都属于用时范围,像例6,5月、2月均属于生产用时,5—2实际上2月份就没算它生产了,所以结果要加“1”;如果前、后时都不属于用时范围,像例8,用时(学期共有多少天)不包含假期结束与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www.xiaozhibei.com http://www.xiaozhibei.com开始的日子,154—14只减掉了寒假结束的日子,假期开始的日子算进学期天数里去了,所以结果要减“1”;例5用时(经过的时间)不包含前时6月27日,只包含元旦,215—27前时去掉了,所以结果不加也不减;例7用时(学期共有多少天)只包含前时2月15日(开学),不包含后时7月3日(放暑假),减掉2月15日应加“1”,算进7月3日应减“1”,正好两相抵消,所以不加也不减。
由此,可以推出求用时的规则:
两头都算要加“1”;
两头都不算要减“1”;
一头算一头不算的不加也不减。
例5至例8只是讨论了前后时均已知,求用时的情况,那求前时或后时,又该如何处置呢?下面分三种情况来推理。
(1)两头都算的。
因为:用时=后时一前时+1
所以:后时=用时+前时-1
前时=后时一用时+1
(2)两头都不算的。
因为:用时=后时一前时-1
所以:后时=用时+前时+1
前时=后时一用时一1
为方便记忆,可简括为(求前、后时):
两头都算的“前”加“后”减;
两头都不算的“前”减“后”加。
(3)一头算一头不算的。
因为不涉及到加减“1”的问题,所以只要变化公式使用就是了。
这里将例8改为求后时验证一下。
2004年2月14日寒假结束,接下来上139天的课放暑假(含节假日),暑假什么时侯开始?
因为用时两头都不算,求后时,
所以后时=用时+前时+1,14+139+1=154。
154—29(2月)一31(3月)一30(4月)一31 www.xiaozhibei.com (5月)一30(6月)=3(天)。
答案是7月3日。
隔周、隔季、隔年同理,只不过进率不同而已。
时间应用题虽然概念多、进率多、变化多,但只要找准切人点,把握它的变化规律,无需题海煎熬,一定会与“苦、累”拜拜,并获取成功的快乐与学好数学的信心。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解题研究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假设法的妙用
- › 创新数量关系式,巧解时间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