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频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教育范文 班主任工作
计划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家长专区 小升初 初中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中考复习 高考复习 中小学试卷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教案
-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
[10-15 23:24:09] 来源:http://www.xiaozhibei.com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601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立体图形从任意角度观察一次不能看到所有的面。
2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将所看到的物体表面用“示意图”进行记录,同时能根据“直观图”或“示意图”判断观察角度。
3 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生活现象数学化的过程,亲历爱家乡、守诚信的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根据“直观图”或“示意图”判断观察角度。
教学难点:将所看到的物体表面用“示意图”进行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教师出示一个杨桃)同学们认识这种水果吗?
2是的,这是“杨桃”。可是,有人却把它画成了“五角星”!你们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吗?
3 这个故事就来自我们三年级曾经学过的课文《画杨桃》,谁能简要介绍一下故事的内容?
4 同学们,不止你们,这个故事也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课文的结尾处,老师所说的那番话更是让我难以忘怀。(课件同步播放文章录音)
5 “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始今天的数学学习。(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评析:毋庸置疑,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作为课程资源的智慧创生者,傅老师颇具深意地引入了语文课文《画杨桃》。师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简要回顾,一起品味了文中所蕴涵的“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这一辩证思想。而这,恰恰也是本节数学课所要引领学生亲身体会的目标思想。这样的引入设计,既巧妙实现了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学科整合,更为数学课堂在“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的“诚信宣言”中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二、探究展开
(一)例1教学
A 自主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视角不同观察到的就不同。
1 (教师手持长方体模型)这是什么7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板书:6个面)
2 请同桌两位同学拿出老师课前发下的长方体模型,并放在两张课桌中间。
3 请你坐正身体仔细观察,“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6个面中,你一次能看到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后,进行全班汇报,教师摘要板书)
4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长方体,一位同学看到的是前面、上面和左面,而另一位同学看到的却是前面、上面与右面呢?(学生回答略)是的,这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板书:观察角度)
5 那么,第一位同学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的呢?第二位同学又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的呢?
B 思辨结论: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1 这两位同学都看到了3个面,那么傅老师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一次都能看到3个面。”(屏幕显示)
2 学生各抒己见,依次明确“有时只能看到1个面或2个面”。(当有学生提出某种情况时,可引导全体学生对照长方体模型进行针对性的观察)
3 除了可以看到1个、2个或3个面外,我们一次能看到4个、5个或6个面吗?(学生同答略)的确,不光是长方体,任何一个立体图形,都无法一次看到它全部的面。
4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刚才提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你能修改一下,使它变正确吗7(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是的,“一个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课件出示)让我们用心读一读这来之不易的结论!
c 配套练习:根据“直观图”判断观察角度。
现在,请同学们放回“长方体”,取出“牛奶盒”,也放在两张桌子的中间。请你对照“牛奶盒”,想一想:屏幕上的这些画面是傅老师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
(1)从正面看的图片;(2)从上面看的图片;(3)从左面看的图片。
[评析:在上述教学中,一个“长方体”成为了师生之间协同体验、平等对话的有效中介。为了让学生逐步体会“不同视角观察物体”的多元结果,傅老师引导学生深度亲历了两个层面的数学活动:一是表象观察。通过同桌两人观察同一长方体,交流得出“坐在左侧的人看到长方体的左面,坐在右侧的人看到长方体的右面”的实践观点,顺利揭示“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就不同”的教学思想。二是抽象反思。由于长方体所放位置及学生所坐位置的统一性,全班所有学生都能看到长方体的前面、上面、左(或右)面三个面。对此,傅老师抛却了机械说教,适时呈示了一个错误的准结论,引导学生凭借面前的直观模型与反思自身的认知经验,最终实现了错误的纠正和认识的提升,真正建立了“一个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结论。整个活动设计极具操作性和层次感,较好地兼顾了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二)例2教学
A 引导抽象:从正面观察“牛奶盒”与“牙膏盒”(组合装),指导“示意图”的画法。
1 (课件出示“牛奶盒”在前、“牙膏盒”在后的两物重叠的照片)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2 请同桌同学合作取出“牙膏盒”,像屏幕上那样摆一摆、看一看。(学生同桌合作摆放及观察)傅老师也想像这样摆一摆,谁愿意指挥?(学生口头指挥,教师相应摆放;摆完后,教师故意找一个错误角度进行观察)老师看到的怎么跟屏幕上的画面不一样呀?我应该怎样观察呢?
3 老师想把刚才看到的画面用数学的方式简洁地进行记录,你能帮我出出点子吗?
(1)根据学生提示,教师揭示名称:可以用“示意图”进行记录。
(2)老师先画哪个图形?再画哪个图形?(强调:前面的物体先画,后面的物体后画)
(3)(指着示意图)老师这样画,能表达屏幕上画面的意思吗?
B 实践体验:变换视角,独立观察“牛奶盒”与“牙膏盒”(组合装),并用“示意图”记录所看到的画面。
1 请同学们不要移动刚才摆好的“牛奶盒”与“牙膏盒”,而是换一个角度观察这两个盒子。你可以站起来,也可以离开你的位置,从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任选一个角度观察,并将看到的画面用“示意图”记录下来。
2 请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作品,互相欣赏。(先由一人结合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介绍自己的观察角度,另一人检验评价,然后互换)
3 哪位同学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示意图”,并结合“直观物体”说明自己的观察角度,其余学生检验评价)
c 配套练习 www.xiaozhibei.com :根据“平面图”判断观察角度。(课本P39“做一做”)
说一说: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你能用动作来回答吗?)
[评析:从例1到例2,“单个物体”变成了“物体组合”,“直观描述”递升为“抽象表达”,可以说,例2教学是本课的难点所在。然而,例2所蕴涵的丰富想像,又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预设了绝佳良机,因此,例2教学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看到,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教学构思依旧在这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结构功能。首先,在例1配套练习“牛奶盒”的基础上,傅老师运用多媒体动态手段在其后方“生长”出了一个“牙膏盒”,这一“组合装”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致。其次,傅老师引导学生仿照屏幕画面,亲自摆放、亲身观察,并进行数学化的“示意图”记录,这是“价值引领”。最后,傅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变换角度观察“组合装”,并尝试用“示意图”记录画面,这是“实践体验”。从模糊到清晰,从偏颇到全面,从浅层到深入,学生空间想像力的培养就在这稳当扎实的“教学三部曲”中得到了有效落实。]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